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教育家陶行知這句話道出了教師的敬業奉獻精神。這句話也是安徽和縣卜陳學校退休教師葉連平的真實寫照。如今,已經93歲高齡的葉連平老人仍站在講臺上,為他摯愛的孩子們上英語課、書法課,他在與時間賽跑,因為他總說自己“來日方短”,他還曾發出肺腑名言,“我希望最后一口氣要在講臺上呼出?!?/p>
葉連平在批改作業。
他是不滅的“蠟燭”
每周末,在卜陳留守未成年人之家,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都會如期站上講臺,為孩子們上英語課,他就是葉連平。在村民們眼中,葉連平是村里不滅的“蠟燭”,也是照亮孩子們走出村的希望之光。
其實,葉連平早在1991年就退休了,離開講臺讓他落寞了很長一段時間,他舍不得三尺講臺,更舍不得丟下村里那些孩子們。隨著父母外出打工的增多,葉連平注意到,留守兒童的教育是個大問題。2000年7月,他便有意識地把家在附近的留守兒童組織起來,進行課外輔導,先是幾個,后發展到幾十個,漸漸地他家兩間小屋難以招架。
2010年6月1日,在卜陳學校和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一座設施較為齊全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正式掛牌了。
不收學費還倒貼
20多年來,葉連平始終堅守一個原則:義務補課,分文不收。針對家庭困難的學生,他還要倒貼。
葉連平一個月退休工資3000多元,大頭卻沒有花在自己身上,在老伴看來,他甚至是個“摳老頭”。他總是騎車7公里到鎮上,專挑一些便宜的、剩下的菜買。他也很少買衣服,一件衣服穿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有一件棉背心,衣領都磨破了,他還舍不得扔,穿了快60年了,還在穿。至今,葉老師和老伴還住在由舊教室改造的兩間簡易平房中。
葉老師對自己摳,是為了對孩子們大方。他幾乎把錢都花在了孩子們身上,他沒有親生子女,便把他教過的學生都當作了自己的子女。不管誰有困難,他都會幫上一把。
為了幫助下一代健康成長,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每年春秋兩季,葉連平都要組織孩子們外出參觀學習,安徽省科技館、省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江蘇省青少年活動中心等處都留下了他和孩子們的身影。每次活動所有的車旅費都由葉老墊付,少則幾百元,多則幾千元。盡管葉連平的工資不高,但他說這錢花得值。
6月26日,葉連平給孩子們上黨課。
不知疲倦忘我工作
“生命不息,戰斗不止,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十六個字是葉老師的座右銘。葉連平就像一臺上足了勁的馬達,不知疲倦地忘我工作著。今年,葉連平已經93歲,他經常說,“我的時間不多了,來日方‘短’,我要與時間賽跑?!彼€曾發出肺腑名言,“我希望最后一口氣要在講臺上呼出?!?/p>
葉連平每天的工作都排得滿滿的:星期六、星期天給四個班的孩子上四個層次的英語課,每個班上課兩個半小時左右。星期一、星期二批改作業,星期三上書法課,星期四、星期五備課、印講義、家訪,葉連平還負責卜陳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的圖書借閱整理工作。室外墻上的黑板報,葉老師堅持出了16年,從未停止。
2012年,葉連平拿出2.1萬元,發起成立了“葉連平獎學金”。九年來,葉連平共計向“葉連平獎學金”捐出了約30萬元。這些年來,葉連平先后獲得全國德育教育先進個人、中國好人、全國道德模范、最美奮斗者、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葉連平義務輔導學生二十余載,用知識改變農村孩子的命運,被人們譽為余熱生輝的“鄉村燭光”,但他卻笑稱“我充其量不過是個螢火蟲?!?/p>
葉連平已經做出決定:在他死后,將自己的身體捐獻出來做醫學研究。
居平樹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朱慶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