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我這一輩子,打仗不怕流血,干活不怕流汗。”張翻身跟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說起自己過往的革命經歷,思路清晰,情緒激昂。這位年過九旬的老人,家住合肥市南七街道丁香社區汽修小區,是一位“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獲得者。張翻身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一生榮立各類戰功11次。81歲高齡時,因長跑成績突出,被選為火矩手,參加奧運圣火傳遞。如今,他仍發揮著余熱,每天幫小區打掃健身廣場,希望老人和孩子能放心地在這里休息、玩耍。
他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
張翻身,出生于山西運城聞喜縣的一個小山村。少年時,他就開始“干革命”。“1943年開始送雞毛信,1944年當民兵,1945年參加八路軍上山打游擊,1946年,我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時隔數十年,張翻身仍能夠準確說出自己的革命經歷。
1951年,張翻身跟著部隊從成都到寶雞,再到丹東,最后跨過鴨綠江,成為一名中國人民志愿軍,奔赴抗美援朝戰場。“那時條件十分艱苦,經常吃不上飯、喝不上水,餓著肚子打仗,外面還下雨、下雪,特別冷。”張翻身說,當時能夠得到一塊壓縮餅干,常是一個班里傳來傳去,沒人舍得咬一口,都想留給別人吃。
張翻身說,志愿軍的軍隊數量、武器裝備、糧食儲備都比不上敵人,但有一條卻是敵人比不上的。“就是我們的革命意志,我們不怕流血,不怕犧牲啊。”在張翻身的記憶中,雙方近距離作戰拼刺刀時,志愿軍表現十分英勇,“打得滿臉是血,但是只要有一口氣在,就是打,戰斗到底。”
他是一名奧運火炬手
張翻身這輩子參加過大大小小的戰斗百余次,榮立各類戰功11次。轉業后,張翻身被分在原合肥市南門汽車修配廠。
進入中年后,他打仗落下的病根開始發作,還曾被懷疑得了腸癌。“老戰友們建議我多鍛煉身體,我就開始跑步了。”從100米、200米到1000米,再到后來每天晨跑10公里,張翻身風雨無阻堅持了30多年。
后來,張翻身參加安徽老年長跑協會,成了骨干力量,還參與老年門球協會的組織工作。他經常參加一些長跑、門球比賽,還曾多次拿過全國性比賽的好名次。2003年,張翻身被評為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個人。
最讓張翻身激動的還是2008年,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舉辦,他入選了火炬手名單,在合肥參加了奧運圣火的傳遞。“剛知道消息的時候,我都高興得跳了起來,根本沒想到啊,還能當上火炬手。”張翻身回憶起當年,仍然十分激動。
“當然激動,那一次跑步和比賽不一樣,那是為了祖國的榮譽而跑。”至今,張翻身仍然精心收藏著那支奧運火炬,視若珍寶。
他是一名“五老”宣講員
張翻身還是一個熱心腸、樂善好施的人。30多年前,張翻身在一次冬季晨跑時救助了一位在車禍中受重傷的患者,成功挽救了一條年輕的生命,被評為當年的合肥十佳人物。
2003年起,張翻身資助了10多名貧困兒童入學;小區里修建了健身場,他就義務去那里打掃衛生;學校、社區請他去講愛國故事,社會機構請他去為黨員們上黨課,在社區做志愿服務,他也從不推辭。
為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賡續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的革命精神,2021年4月初,合肥市南七街道丁香社區成立“五老”宣講團,張翻身又成為了一名宣講團成員,屢次受邀為社區黨員、民警、學生講述黨史故事,讓革命薪火代代傳承。
“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在采訪中,張翻身堅定地說。
余亞明 劉亞萍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朱慶玲 攝影報道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