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五四運動前后,全國各地很多青年受到新思想的影響,加入了革命隊伍,他們中很多人來自農村。1901年出生于宣城縣油榨溝鎮的祖晨就是其中一員。他曾是蕪湖學生運動的骨干,赴日留學時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回國后參加了南昌起義。1927 年 11月,他建立宣城縣第一個黨組織。1931 年 1 月,受組織委派,到山東整頓和恢復被國民黨破壞的黨組織,先后任中共山東省委執委、中共濟南市委書記、中共青島市委書記。1932 年 6 月1日他在青島被捕,1933年8月18日在濟南濼口英勇就義,時年32歲。
大年三十家人收到絕筆信
祖盛祥老人回憶,他曾聽奶奶說,收到大伯祖晨絕筆信的那天,是大年三十。信的開頭,祖晨說, “兒的案子已被高等法院判決了,兒被判為死刑,望雙親聽了千萬別傷心。”祖盛祥說,大年三十一家人坐在一起,看著大伯的絕筆信,所有人都痛哭不已。那一年,祖盛祥還沒有出生。在很多年后他才知道,在家人們收到大伯絕筆信時,大伯其實已經犧牲幾個月了。
祖晨家書。
在信中,祖晨還說, “家是我所戀的,弟妹是我所愛的,但是破碎的祖國更是我所懷念熱愛的……雖然在干革命救國的大事業中,我的力量簡直夠不上滄海一粟,可是集天下之水滴而匯成大洋。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汪洋中,竭我一滴之微力。”信的最后一句他滿懷悲傷地說,“我親愛的父親啊!母親啊!再看看兒這最后的五分鐘吧!”
寫給父親的信。
說起大伯,祖盛祥眼眶紅潤。當年,家人們不知道祖晨在哪里犧牲,沒有辦法把他接回家鄉,這成了一家人的遺憾。1954年,祖盛祥的奶奶離世前囑咐他,希望他能夠找尋祖晨革命的足跡,將他的遺體帶回家鄉。這位偉大的母親一直牽掛著自己那還未回家的兒子。
成立宣城縣第一個黨支部
1901年出生的祖晨是家中長子,原名祖茂林。1918年考入蕪湖安徽省立第五中學,受到該校教師劉希平、高語罕(中共早期著名黨員)等人的影響,1919年五四運動興起后,他成為蕪湖地區的青年運動骨干。在此期間,他效仿先人祖逖聞雞起舞,改名祖晨。
1925年,祖晨從廈門大學畢業后,公派到日本長崎國立醫科大學讀書,留日期間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祖盛祥說,在日本留學期間,祖晨有機會讀很多馬克思主義著作,接受了較為系統的教育。1926年7月,國內北伐開始,祖晨放棄學業回國。
在日本求學時的祖晨。
1927年,受到黨的指派,祖晨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秋,黨派祖晨回家鄉宣城開展土地革命。同年 11 月,根據中共安徽省臨委指示,祖晨成立了宣城縣第一個黨支部 — —中共宣城縣獨立支部。他發動工人,建立了各行業工會,入會者達1000多人。祖晨還在家鄉辦農民夜校,用平實的語言啟發農民群眾的階級覺悟。
1928年初,祖晨在家鄉的革命行動被反動當局警覺,他被迫逃到了上海。祖盛祥說,從那以后,祖晨就再也沒有回到家鄉。在上海,祖晨從事文化和工運工作。 “他參與了《上海報》的編撰,那時候每一期的報紙都會寄回家。”祖盛祥說,這些報紙在祖晨去世后,為了避免被反動派搜到,全部都被家人燒了。
1931年1月,祖晨化名李春亭,受黨中央之命赴山東恢復和整頓黨的組織。其間曾任中共濟南市委書記、青島市委書記等。他積極宣傳黨的抗日主張、發展新黨員、成立抗日救國會等群眾組織、辦工人農民夜校、出版進步刊物、領導罷工運動……1932年6月,祖晨被國民黨逮捕。這期間,祖晨已經患了較嚴重的肺病。被捕后,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和威逼利誘,祖晨始終堅貞不屈,在獄中還堅持同敵人斗爭。1933年8月18日,祖晨英勇就義。
家書砌在墻里得以留存
從蕪湖到廈門再到日本,從上海到武漢再到山東,祖晨始終牽掛著家人,經常給家人寫信。“保存下來的信有四、五十封,后來都交給國家了。”祖盛祥告訴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這些家書里,祖晨極力反對父母給妹妹裹小腳、勸導弟弟要多讀書多寫信、痛陳當局政客之腐敗丑惡、抒發自己為國家奔走的壯志……
祖盛祥說,祖晨犧牲后,為了留存他的家書,家人用兩層桐油布包裹住家書,并砌在了墻里,躲過了國民黨和日偽特務的搜查。
后人追尋他的革命足跡
上世紀八十年代,祖盛祥開始追尋大伯的革命足跡,搜集關于他的信息。 “蕪湖、廈門、上海、武漢、濟南、青島我都去過,就差日本沒去了。”祖盛祥說,他找到了祖晨的同學、他介紹入黨的后輩、革命同行者等等,收集他們關于祖晨的回憶和記錄。
在山東濟南有一處濼口九烈士紀念碑,1933年8月18日,國民黨反動派在濼口馬家道口槍殺了祖晨等9名共產黨員,史稱“濼口九烈士”。祖盛祥告訴記者,有人說這九位烈士的遺體就埋在紀念碑附近,也有人說,他們當年被扔進了滾滾黃河里。
2021年清明節期間,祖盛祥帶著兒孫十多人趕赴山東青島烈士紀念館祭掃。 “我經常和兒孫們說大伯的故事,要把他的精神傳承下去,現在我的孫子孫女們已經有四個人入了黨。”祖盛祥說。在祖晨的老家,宣城市宣州區朱橋鄉油榨溝社區,當地政府新建了祖晨舊居陳列館,將有更多的人在這里了解祖晨的事跡,學習他的精神。
宋本金 陳虎山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曹慶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