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1928年4月9日,中共皖北特委發動了阜陽起義。出身于書香門第的李端甫,參與發起了這次起義。由于國民黨軍的鎮壓,起義最終失敗。日前,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聯系上李端甫的孫子李磊先生,大致還原了這場發生在90多年前的起義經過。
書香門第 祖父名字成村莊代稱
1905年,李端甫出生于安徽阜陽行流集河東綠柳村一個書香門第,祖父李勉齋是清末的“拔貢”。李勉齋受孫中山先生辛亥革命民主思想的影響,思想開明進步,門上曾貼“民權丕振,國際和平”對聯。
說到李勉齋在當地的名望,還有這樣一個細節:新中國成立前,村民識字者不多,能知道本村名字的人很少。趕集上店出門時,在被問到是哪里的時,當地村民會答之“李老勉那莊的”,足見李勉齋在當地聲望之高。
李端甫成長過程中,深受李勉齋愛國愛民思想的示范和啟迪。
兄弟合力 一起投身革命洪流
說到李端甫投身革命,不得不提一下他的堂兄李樂天。1919年秋,年長李端甫五歲的李樂天考入北京大學。在北京求學期間,李樂天眼界大開。懷著救國救民的強烈愿望,李樂天如饑似渴地閱讀革命書刊,探求革命真理,積極主動地投身于北京學生反帝愛國運動中去。
1925年,李樂天等一批在上海等地入黨的早期黨員,先后受黨組織委派在年底返鄉,進行黨建活動。1926年,李樂天先后介紹李端甫、李勤才(李其桐)、李其橒等人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又派李端甫到王官集大寺廟小學任教。他們以教書為掩護,在行流集一帶積極開展農運工作和發展黨的基層組織。同年10月,在李樂天、李端甫等的積極努力下,在行流建立了阜陽第一個農村黨小組,李樂天任黨小組組長。
因工作需要,上級黨組織派李樂天到北伐第三軍(朱培德部)十八師二十二團任指導員,做兵運工作。李樂天調走后李端甫接任,擔任行流黨小組的負責人。他以王官集小學教師為公開職業,秘密開展革命活動。
李端甫在教學中,利用一切機會向學生灌輸新思想,指導學生閱讀進步書籍。教學之余,他經常來到田間地頭,同農民親切交談,啟發他們團結一致,向封建勢力作斗爭,并在農民的先進分子中發展黨員,同時還千方百計地為群眾解決一些實際困難。1927年,在北伐戰爭的聲威影響下,阜陽地區的革命形勢迅猛發展,黨組織也不斷壯大。同年12月,成立了中共阜陽縣支部。
發起起義 掀起地方農運高潮
1928年1月下旬,李端甫等在行流集召開第一次農協會員大會。接著又連續召開了兩次農民大會,到會的人數一次比一次增多。農協會員一傳十,十傳百,不久,以王官集為中心,方圓幾十里的地方都掀起了農運熱潮。
4月上旬,黨中央3月25日給皖北特委的指示信送到阜陽,中央批準了皖北特委武裝起義的計劃。
4月8日午夜,起義開始,李端甫在行流集率領赤衛隊策應攻城。不料,由于大雨滂沱,信號無法點燃,只好在棉被上澆煤油,被敵人發現。起義人員當機立斷,采取果斷措施,強行解除了司令部門崗武裝,繳獲敵槍四支。先期得手的起義人員立即發出緊急持槍集結號,向司令部發起攻擊。敵方集結兵力反撲,東門被敵方控制。
4月12日,國民黨四十七軍阜陽留守司令王守義糾集三個半團的兵力,分三路向王官集撲來。紅軍戰士和赤衛隊員英勇抵抗,激戰四個小時,因敵我力量懸殊,紅軍彈藥不濟,赤衛隊又缺乏戰斗經驗,赤衛大隊長劉化良、張殿云等連同起義戰士八十多人光榮地獻出了生命。四九阜陽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推動了北方的革命進程。革命者所創建的紅色政權 — —皖北蘇維埃政府建立的黃淮平原上的第一支工農紅軍永放光輝、永載史冊。
整理資料 后輩傳承革命精神
今年已經73歲的李磊,從兒時就從長輩那里知道很多祖輩的革命故事。去年,李磊在工作之余著手搜集整理阜陽四九起義的資料。 “在一些歷史文獻中看到爺爺的名字后,感到很親切。”李磊告訴記者,他的兩位爺爺李樂天和李端甫均在四九起義后不幸遇難。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革命先烈對黨的忠誠和對信仰的堅貞,也深深感染了李磊。李磊決定,在有生之年把相關文字資料整理出來,留給后人。
邵琦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趙明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