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安徽省第七批選派干部,2018年4月,馬鳳林同志到阜陽潁州區九龍鎮李竹園村擔任第一書記、扶貧隊長。履職三年來,他扎實工作,克難奮進,李竹園村的脫貧及經濟發展成效顯著,集體經濟突破50萬元大關。2020年底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全部有效解決,飲水安全得到保障,完成了全部貧困戶的脫貧摘帽。在全國脫貧攻堅普查、潁州區摘帽一般群眾的全覆蓋檢查、安徽省扶貧辦督查暗訪、省第三方評估兩次貧困戶全覆蓋檢查等工作中全部順利通過驗收。馬鳳林同志還榮獲了淮北市文明辦頒發的2020年度“敬業奉獻好人”榮譽證書,其駐村成績贏得了組織肯定和群眾認可,樹立了基層黨員干部的良好形象。
換屆換出新面貌
馬鳳林同志剛到村沒多久,就經歷了村“兩委”換屆這一重大任務。上一屆的“兩委”班子結構老化,整體素質偏低。經過鎮村合力發掘,多次召開黨員群眾大會進行民主推薦,最終選出了群眾滿意的年輕班子集體,其中80后3名,90后1名,年輕干部比重大大增加,整體文化水平有了質的提升,很好的適應了新形勢下的農村工作。新班子上任以來,整體工作有序推進,連續進入鎮級一類村行列。
換屆以后,馬鳳林扎實開展各項工作,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以教育實踐活動、民主生活會為契機,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將各項工作透明化、公開化,從而統一了干部思想,樹立了干事的信心,也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密切了干群關系。為幫助推進陣地建設步伐,推動網絡化辦公,2019年他協調母體單位淮海集團捐資60萬元用于黨群服務中心的改擴建,完善了軟硬件辦公環境,并利用業余時間教授年輕干部使用辦公軟件,提升他們的業務水平。2020年李竹園村成功爭創三星級基層黨組織,今年力爭向四星級基層黨組織邁進。
村黨總支委員李云翔說:“小馬書記來了,幫我們建了新的黨群服務中心,黨員活動有了陣地,黨建工作走上了正軌。不光帶來了新面貌,還亦師亦友,提升了我們的業務水平,激發了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駐村扶貧需要“鐵石心腸”
為盡快熟悉群眾和業務,馬鳳林一上任就全身心投入到各項工作中來,他快馬加鞭,挨家挨戶的進行走訪調研。在炎熱的夏季,身上曬脫了皮,曬脫了相,又瘦又黑,由于投入工作,有時在村兩個月都不能回家。回家后,妻子和家人既生氣又心疼,甚至不想讓他再回去,幼小的兒子每次看到他出門都要抱著腿舍不得讓他走。
面對高強度的工作、幼小的兒子、一身重擔的妻子、長年患病的老人、離家400多里的行程等實際困難,他也曾猶豫過,但最終顧了“大家”舍了“小家”,硬是用堅韌的毅力和鐵石心腸堅持了下來。“功不唐捐,玉汝于成”,李竹園村2018年順利通過第三方評估驗收;2019年順利通過區摘帽一般戶檢查評估、2020年省第三方貧困戶全覆蓋評估,并作為省政協考察團的指定考察貧困村,各項工作得到充分認可。
貧困戶也有尊嚴
全村155戶貧困戶他輕車熟路,基本情況都了然于心。哪家的羊有幾只,哪戶的老人又生病了,誰家的子女不孝順......年紀大的貧困老人都說:“馬書記待人和善,笑臉相迎,比自己的子女關心的還要多。”
貧困戶要因戶施策,比如有勞動能力但好吃懶做致貧的,就需要鼓志氣;有的需要推一把,比如缺技術的、需要一份工作的;有的就需要安全扶上坡還要送一程,比如殘疾無勞動能力的或年老體病的。
村里有一戶因殘致貧戶劉克堂,本人和兒子都是小兒麻痹后遺癥,行走困難,無法勞動,父母年老體弱,沒有收入來源,只能進行政府兜底。為了幫助該戶落實措施,他四處奔波,自己驅車帶著貧困戶去照相館、辦理殘疾證、申請低保。將心比心,貧困戶也被感動,每次只要一見到馬書記,就說家里的“大恩人”來了,有啥東西就拿啥東西給他吃,自己包的餃子、蒸的包子、栽的黃瓜,都要讓他吃一口,他也不管干凈不干凈,總是當著面吃得津津有味。他說:“有的人感覺不應該隨便吃貧困戶的東西,特別是老年人做的東西不干凈,家里的凳子有灰塵,就不去吃不去坐,但這些小事,他們都看在眼里,不做就傷他們的自尊,做了反而拉近了與他們的距離。”
群眾的事情無小事
群眾無小事,他是這么要求村干部的,也是帶頭這樣執行的。他自己有一個專門的記事本,就是記一些雜事、小事,群眾反映或者是自己想到的發現的都要記下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瑣碎事情太多,不記就怕忘記了。”比如村集體光伏有一個逆變器需要更換、貧困戶反映自己的補貼沒到要幫助到銀行查看流水、某某家的扶貧手冊未更新、誰家可以幫助申報產業、誰家老人住院了需要及時錄入信息等等,都一一記錄在冊。
有時為了處理問題能夠找到人,他總是利用中午吃飯時間或晚上休息時間到貧困戶家里,冬天的早晨有的群眾還在暖和的被窩里熟睡,他已冒著嚴寒去敲門,有的貧困戶甚至說:“我們反映的事情自己都沒急,你比我們還著急,遇上這樣的好干部是我們的福氣。”但他總說:“自己干不了大事,但是感覺把每一件小事做實做好,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和自己的一份責任。”
利用一切資源改善村民生活條件
馬鳳林銘記領導的囑托:“要沉下心來,切實幫助解決村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真心實意地為村民做實事。”因此,他選擇群眾最關心、最能受益的項目去做,常常驅車上百公里,往返于市、縣、鎮進行溝通,爭取上級部門的資金、項目和技術的支持。三年來,以環境整治項目建設為契機,對村莊內入戶路進行修建,修建田間生產路,實施村內主干路亮化工程,建設村民文化廣場,投入資金對部分房屋進行維修,農村公廁建設,清理溝河塘等等,使村莊的舊貌換新顏。
經他牽線搭橋,多方協調,三年來共協調愛心單位愛心人士為村莊和困難學生捐資捐物折價約34.7萬元,并為村里的殘疾戶開展免費發放雞苗活動;邀請農業專家為農戶培訓種養殖技術;開展訪貧問苦幫扶行動,共慰問幫扶村民近200戶400多人,發放慰問幫扶資金及物資近20萬元。關心關愛學齡兒童,為村里兩所小學的335名小學生捐贈愛心書包價值近3萬元。開展消費扶貧,幫助困難群眾銷售粉絲、土雞等農產品共計約27.5萬元。2020年申請9.8萬元資金將影響居民住房安全和校舍安全的光伏板進行集體搬遷。村民說:“真心感謝各級政府的關懷照顧,感謝馬書記的付出,我們有收入,有房住,日子慢慢就好起來了,我們貧困村貧困戶的帽子也能摘下來了。”
疫情期間24小時堅守卡點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伊始,他主動放棄春節假期,在小區封閉和疫情最嚴重的情況下,專門開具返回工作崗位的證明前往所派駐貧困村,自覺駐村開展疫情防控。到村后,他積極做好排查和宣傳,發動全體黨員、退伍軍人及志愿者,成立臨時黨支部,為群眾解疑釋惑、排憂解難,逐莊巡邏,耐心地告訴大家不要扎堆聚集,怎么做好防護工作。并要求自己和工作隊成員不懼嚴寒風雪,輪流值夜班,24小時堅守卡點,用行動努力守護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他腳踏實地,默默奉獻,以干求成,以干求勝。他行走在田間地頭,用腳丈量著這片土地,用一件件小事,用一片片真心慢慢改變著村子的貧困面貌。回望過去三年的工作,馬鳳林感慨道:“駐村任期即將結束,雖然時光飛逝、心有不舍,但我在最美好的青春時代投身脫貧攻堅這項偉大的事業,在九龍鎮李竹園村留下了我的美好人生記憶。2021年是偉大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誕辰,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也是九龍鎮和李竹園村把握機遇、乘勢而上的關鍵一年。我將繼續以敬終如始的精神,站好最后一班崗,貢獻最后一份力,為做好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打好基礎。”(通訊員王勇 李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