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一腳踏兩市,雞鳴聽三縣。4月18日,“皖美”安徽大型全媒體集中采訪團來到皖北片區的亳州市渦陽縣輝山村進行采訪。輝山村距渦陽縣32公里,位于渦陽、蒙城和濉溪三縣交界處,是一個因境內有輝山而得的古村落。
紅色旅游激活鄉村振興
據介紹,輝山是革命老區,300余位新四軍抗日英烈長眠于此,建有皖北最早最大的抗日烈士陵園。近年來,輝山村依托烈士陵園,融合紅色文化元素建設美麗鄉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和弘揚,將村落的保護和美麗鄉村建設相融合,激活鄉村經濟,改善生活條件,提高農民收入,打造具有歷史記憶和地域特色的休閑旅游服務型村莊。
14點時,采訪團一行來到輝山烈士陵園。建于1945年的渦陽縣輝山烈士陵園,是為了紀念1944年彭雪楓率十一旅收復路西根據地戰斗中犧牲的300余人而建的烈士公墓。1994年原新四軍第四師參謀長兼第十一旅旅長、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張震上將來此悼念,親筆為“輝山革命烈士陵園”題寫園名。
由于正值周末,附近不少市民紛紛前來陵園。其中來自縣文化館合唱團的成員便到此開展紅色之旅,感受紅色文化,并在現場大合唱致敬英烈。縣文化館合唱團王穎告訴記者,她們經常會開展紅色教育活動,通過合唱藝術的形式,謳歌新時代,抒發愛國、愛黨的真摯情懷。
如今,輝山紅色旅游小鎮已經初具規模,來這里緬懷先烈的人更多了。據解說員介紹,一天最多的時候要接待市民進行講解八九場,有效地帶動了鄉村人氣發展和經濟增長。
祖孫三代接力守烈士陵77年
采訪中,一位老人的身影吸引了在場記者們的注意,他拄著拐杖佝僂著身子來到烈士紀念塔前,囑咐著家人細心擦拭著紀念碑。他叫侯傳宇,他的家距離陵園500米左右,每天兩次打掃陵園,是他必做的功課。
他告訴記者,陵園建成以來,他的父親一直守護陵園,臨終前將守墓的責任交給了他,因此他接過父親40年堅守陵園的接力棒。 之后的37年,無論刮風下雨,每天天剛蒙蒙亮的時候,侯傳宇就開始了他的打掃工作。從大路到陵園有一條長200米寬4米的路,他要仔仔細細的清掃一遍;晚上放了工,他又會來清掃一遍。陵園里面的各個碑記,他都要挨個擦拭一遍。2020年,侯傳宇得了腦梗,行動不便,他就讓家人用三輪車載他過去,下了車,拄著拐杖,到陵園看看。“習慣了,感覺這里就是我的家一樣,每天不來看看,心里像缺點啥一樣。”
如今侯傳宇的兒媳婦劉紅麗又接過了第三棒,繼續堅守陵園。這77年還未休止的接力守墓,是傳承英烈革命精神最動情的體現,雖默默無聞,卻包含著深沉的力量。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呂歡歡 攝影報道
編輯: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