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發展鄉村旅游是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現實路徑、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舉措。“進入新時代,鄉村旅游也面臨著轉型升級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挑戰。”全國人大代表王容川建議,構建科學高效的鄉村旅游發展路徑,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鄉村旅游發展之路,助推鄉村振興。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政協副秘書長王容川
制定發展規劃,做好示范引領
“鄉村旅游模式單一,缺乏特色與創新。” 王容川認為,部分鄉村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始終不能擺脫“同質化”競爭的思維怪圈,走出的依然是“復制粘貼”單一發展模式。有些地方沒有按照統一規劃有針對性地編制本地鄉村旅游專項規劃,或是編制了規劃,卻與區域統一規劃不協調、不匹配,還有的是制定的規劃沒有落地,任由經營者盲目投資與開發。
王容川認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應該堅持規劃引領,完善鄉村旅游功能布局,形成鄉村旅游發展、新農村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城鄉建設和土地利用等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做到不規劃不設計、不設計不實施。規劃應因地制宜,從鄉村實際和優勢出發,注重地域性、鄉土性、差異性和精細化,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鄉村旅游發展之路。
推動鄉村旅游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很多地方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并沒有將鄉村旅游的綜合性與兼容性發揮出來,沒有促成產業的有效聯動,更沒有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優勢催動出來。”王容川建議,進一步加大資源融合開發,逐步提升鄉村業態品質,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推出一批生態資源依托型、景區帶動發展型、田園觀光休閑型、鄉村民宿帶動型、民俗文化體驗型等鄉村旅游產品業態。
與此同時,加快鄉村旅游與農業、教育、科技、體育、康養、文化創意、古村落保護等深度結合,推動一批以農業生態、農村景觀、農事體驗為特色的觀光體驗產品。以鄉村旅游風景道、漫游步道和古道為載體,建設一批鄉村廊道(自駕、徒步、騎行)旅游產品。整合盤活閑置宅基地、農房農舍等資源資產,加強旅游化改造,促進田園變游園、農房變客房、生產步道變旅游步道。
提升鄉村旅游文化內涵
在王容川看來,文化是鄉村旅游的靈魂,缺失了文化的挖掘、保護與傳承的鄉村旅游必定是沒有生命力與持久性的。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使得一些地方并沒有將文化元素和資源發掘出來,不能對本地文化的有效保護、傳承和發揚光大起到促進作用。
如何提升鄉村旅游文化內涵?王容川認為,可以發掘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典型事跡、案例,創編文藝作品,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演繹方式。發揮“鄉村大舞臺”作用,開展送戲進萬村活動,提振干部群眾發展鄉村旅游的精氣神。提高各類節慶活動的實效性,講好名山秀水、風土人情、特色農產品故事,利用多媒體、新媒體平臺擴大宣傳。
改善鄉村旅游發展環境
“鄉村旅游在宣傳促銷、完善基礎設施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由于縣鄉財力有限,資金投入不足,導致一些鄉村的基礎設施難以滿足鄉村旅游發展的需要。”王容川建議,在解決民宿、農家樂發展所需資金、土地政策等問題上,政府應出臺相應的法規,“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貸款應給予優惠政策,以消除發展鄉村旅游在用地方面的嚴重障礙。加大政府財政投入,積極推進鄉村旅游設施建設,包括硬底化道路、安全飲用水、生活垃圾清運、信息網絡、商貿物流等。
此外,他還建議實施多元化投融資政策。采取定點投入、融資擔保、貸款貼息等方式,重點扶持特色明顯、運行規范、前景廣闊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項目。鼓勵和引導各類資本投資開發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項目。
培養人才 提升服務水平
王容川坦言,鄉村旅游的從業人員大多為當地農戶,其從業素質和旅游服務質量普遍較低。如農家樂一般都是以家庭式經營為主,從業人員基本上是當地的農民,由于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缺乏經營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識,管理不規范、服務不到位的問題突出;當地農民既是管理人員又是服務人員,處于粗放型的經營,輕管理、低質量、低收入的惡性循環,嚴重制約了農家樂的發展和農家樂品位的提高。
王容川建議,實施鄉村教育振興計劃,促進從業人員職業教育與培訓。及時編制和更新教材,對鄉村旅游從業人員開展農藝知識、菜肴烹飪、食品衛生、安全生產、誠信意識、森林防火等方面的職業教育與培訓,提高其綜合素質和服務水準。加強對專業協會的指導,提高鄉村旅游經營者的組織化程度和經營管理水平。建立專家智庫,及時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專業技術指導。發揮鄉賢作用,為鄉村旅游注入活力。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葉曉
編輯:唐恒鋼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