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固鎮垓下遺址重啟發掘、淮南武王墩墓將“鎖定”主墓坑、鳳陽明中都城遺址聚焦核心宮殿區……日前,隨著國家文物局批準的2021年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公布,安徽考古界又傳來好消息。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從安徽省文物局了解到,安徽9個2021年度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獲得國家文物局批準,這意味著,安徽最具價值的一批考古遺址將繼續探尋中華文明之光。
繁昌人字洞遺址2020年度考古現場。
據介紹,此次獲批的9個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包括:繁昌人字洞遺址、巢湖柳家2號遺址、 含山凌家灘遺址、固鎮垓下遺址、蚌埠禹會村遺址、壽縣西崗遺址及西南小城遺址、淮南武王墩 墓地、蕪湖繁昌窯遺址、鳳陽明中都城遺址。這其中,舊石器時代遺址2處,新石器時代遺址3 處,東周時期遺址、墓地各1處,五代-北宋、明代遺址各1處。 此次獲批的9個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幾乎囊括了安徽近年來最有價值的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 利用項目,充分展現了厚重的安徽文明。其中,繁昌人字洞遺址因發現距今約220萬年~246萬年的人工制品被定位為歐亞地區最早的人類活動遺址,對早期人類起源研究具有重大意義;含山凌家灘 遺址被定位為中華文明曙光階段典型代表性遺存之一和良渚古國文明的源頭,被納入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 “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課題;蚌埠禹會村遺址發現了淮河中游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址,凸顯了其對于早期夏文化研究的重要價值,被納入考古中國 “夏文化”研究課題。
凌家灘遺址2020年度考古發掘現場。
記者了解到,主動性考古發掘是圍繞國家重點課題、解決重大歷史問題開展的考古發掘。 隨著一系列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的順利開展,安徽在人類起源與演化和中華文明起源、形成、 發展不同階段的重要地位不斷凸顯。2021年,固鎮垓下遺址將重啟發掘、淮南武王墩墓將發 掘主墓坑、鳳陽明中都城遺址將繼續發掘核心宮殿區……江淮大地上的諸多考古謎團有望被逐一解開。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吳碧琦
□解讀
舊石器遺址尋找人類行為信息
繁昌人字洞遺址是歐亞大陸最古老的舊石器文化遺址。2020年,負責該項目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對該遺址60平方米的區域進行了發掘,在地層中采集了十余件珍貴的人工石制品,發現一具成年個體中華乳齒象的門齒、下頜骨、前肢骨、掌骨和指骨化石, 這是人字洞遺址首次發現成年個體的象類骨架化石。此外,在中華乳齒象的旁邊還暴露出一 具保存較為完整的劍齒虎頭骨、下頜骨和頭后骨骼化石。此外,還對人字洞堆積進行了篩洗, 采集到異常豐富的小哺乳動物化石。2021年的發掘將主要配合人字洞遺址搶險加固工程。
同為舊石器時代的巢湖柳家2號遺址,下層為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大石片石器工業,上層為 舊石器時代早期晚段的細小化石器工業。2020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共同發掘,出土石制品69件。
據介紹,巢湖周邊地區以發現銀山智人而成為探索東亞地區晚期直立人向早期智人演化過程的重要區域,柳家2號遺址豐富的石制品、早晚兩期連續的地層堆積,為探索石器細小化現象在該地區出現的確切時間具有重要價值,考古部門將通過科學嚴謹的野外發掘來發現更多早期人類行為信息。
禹會遺址出土的陶器。
垓下遺址再探大汶口文化
2020年,含山凌家灘遺址對崗地南端的大型紅燒土遺跡進行揭露,采取探溝為主、探方為輔的方法,結合鉆探,得知該紅燒土遺跡呈長方形,面積約3200平方米,西部邊界較直,紅燒土堆積西部較薄,中東部普遍厚達1.5米。今年,考古專家將擴大外圍發掘面積,找出紅燒土遺跡的準確分布范圍,以完善凌家灘遺址的聚落布局。
在暫停了十余年后,固鎮垓下遺址將有望在2021年重啟發掘。記者了解到,今年垓下遺 址擬發掘南城墻中部以及城址內中南部可能存在大范圍大汶口文化居址的區域,從而進一步 明確聚落整體布局、結構和功能分區問題。同處新石器時代的蚌埠禹會村遺址,2020年通過解剖龍山文化城址的北、東城垣,確認了龍山文化城墻和內外壕溝的堆積結構。今年,將通過考古發掘明確禹會村龍山文化城址走向及城墻本體保存狀況。
固鎮垓下遺址。
淮南武王墩墓今年發掘主墓坑
作為楚國晚期最后一座都城,壽春城遺址的城垣問題一直被學界關注但又始終懸而未決。此前,考古部門通過對西崗遺址鉆探發現南北兩道、三段夯土遺跡,為尋找可能存在的下蔡或壽春城垣提供了新線索。2020年,通過圍繞著今壽縣城區域南朱家大圩、小宋家臺子北、 邱崗等戰國時期墓地的發掘和布局研究,基本可以確認今壽縣城墻所在的地方就是下蔡城及 壽春城的基本區域范圍。2021年,考古部門將了解西崗和西南小城城垣的時代和堆積結構等 問題,為探索和解決壽春城遺址城垣問題提供材料支撐。
同處戰國晚期的淮南武王墩墓地,去年已勘探清楚主墓結構、陵園圍溝,初步了解陵園布局及主要附屬遺存,如車馬坑、陪葬墓等,并發掘主墓封土。今年,該墓地將作為“考古中國 ——長江中游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項目,發掘武王墩主墓墓坑及墓道。
含山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玉鷹。
鳳陽明中都城遺址發掘前朝宮殿區
位于鳳陽的明中都是明初建造的都城,前朝宮殿區為明中都宮城內的核心宮殿區,涂山門 是明中都外郭城的西城門。近幾年,考古部門對宮城外中軸線上的外金水橋遺址進行了發掘, 明確了外金水橋的位置、數量、形狀結構和基本的建造工藝和興廢過程。通過發掘,又對前朝 宮殿區的臺基、前殿的開間布局及后殿的位置予以明確。
今年,鳳陽明中都城遺址的發掘將主要在前朝宮殿區,明確主體宮殿外緣臺邊及與主殿相 關的連廊和附屬建筑的布局。同時,發掘涂山門遺址,明確涂山門的城門形制,為涂山門遺址的保護、展示提供科學依據。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吳碧琦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