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寒潮來襲,許多市民拿出了暖寶寶、電暖扇、電熱毯、熱水袋、暖手寶等“取暖神器”御寒。但你知道嗎?這些冬天里的寶貝可燙傷了不少人。
“低溫燙傷好發于嬰幼兒、老年人,尤其是合并有糖尿病、脈管炎或中風后遺癥以及長期臥床者。”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方朝暉提醒,市民在使用熱水袋、暖寶寶、電熱毯等“取暖神器”時要注意預防低溫燙傷。
低溫燙傷嚴重時會發生傷口潰爛
專家介紹,低溫燙傷是指皮膚因長時間接觸高于體溫的低熱物體造成的燙傷。當皮膚接觸 70℃的物體持續一分鐘時,就有可能被燙傷;而當皮膚接觸 50℃的物體持續 5 分鐘時,也有可能造成燙傷。尤其在冬天,人的感覺較為遲鈍,很可能因不能快速察覺皮膚變化而受到傷害。一般來說,取暖物品屬于低熱物體(一般指 44℃~50℃),生活中大部分取暖物品基礎溫度約 40℃,最高可調至60℃。雖然基礎溫度不高,但皮膚長時間接觸高于體溫的低熱物體也會造成燙傷,引起皮膚燙傷的最低溫是44℃。
低溫燙傷有哪些癥狀?方朝暉表示,一般情況下,皮膚與低溫熱源短時間接觸,僅造成真皮淺層的水泡型燙傷,但如果低溫熱源持續作用,就會逐漸發展為真皮深層及皮下各層組織燙傷。
需要注意的是,低溫燙傷和高溫燙傷不同,創面疼痛感不明顯,僅在皮膚上出現紅腫、水泡、脫皮或者發白的現象,面積也不大,看上去燙傷似乎并不嚴重,但如果處理不當會造成深部組織壞死,嚴重時會發生傷口潰爛,長時間都無法愈合。
低溫燙傷好發于嬰幼兒、老年人
哪些人群需注意低溫燙傷? “低溫燙傷好發于嬰幼兒、老年人,尤其是合并有糖尿病、脈管炎或中風后遺癥以及長期臥床者。這類人群對寒冷的抵抗力較差,使用取暖物品較頻繁。”方朝暉說,嬰幼兒表達能力欠佳,如家長未能細心照顧則很容易導致低溫燙傷。老年人皮膚隨年齡增長而變薄,感覺功能、對周圍環境溫度調節功能較差,對低溫刺激的反應也會慢,在低溫的持續作用下也容易導致燙傷。合并有糖尿病、脈管炎或中風后遺癥的病人,因為血管神經病變,對熱損害感知和防御能力低下,更是低溫燙傷的高發人群。
專家建議,在使用取暖物品之前,應該對該物品的溫度范圍有所了解,并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
在使用橡膠材質的熱水袋時,不要直接灌開水,也不要將水裝得太滿,裝至熱水袋的 2/3 就行。將剩余的空氣擠掉,沒有空氣便于熱量傳導,發揮供熱作用。熱水袋外面最好用布包裹隔熱,使熱水袋不直接接觸皮膚。如果用熱水袋暖被窩,入睡前最好取出。
暖寶寶因為使用方便很受市民歡迎,需要注意的是, “暖寶寶”的最高發熱溫度能達到 65℃,直接使用在皮膚上 5 分鐘內即可造成低溫燙傷。使用時要注意,不能直接貼在皮膚上,使用時最好每隔 1 小時檢查一下皮膚,若發現有紅斑或其他不適,請立即停止使用。如果身上已經貼了“暖寶寶”,千萬不要再使用取暖器等設備,以免局部溫度過高燙傷皮膚。
電熱毯也是冬季常用的取暖工具,專家建議,在睡前一兩小時打開電熱毯,睡覺時關掉電源,不要整晚開著電熱毯睡覺。電熱毯應平整地鋪在床上,不要折疊使用。不要直接接觸電熱毯,中間應隔一條床單或毛毯、薄棉褥等,防止電熱絲來回揉搓受損。此外,要注意安全使用年限。按照相關標準,建議5年之內換一次新的電熱毯,超出使用年限,電熱毯的電熱線保護絕緣層可能老化、開裂,其絕緣性能會下降,容易出現安全隱患。
低溫燙傷建議冷敷20分鐘以上
如果發生低溫燙傷應該怎么辦?方朝暉建議,如果長時間使用取暖物品后,皮膚發紅、出現腫脹等癥狀時,冷療是最簡單且有效的處理方法。也就是說,這時候要用冷水對創傷面進行淋洗或用包裹冰塊的毛巾等冷敷,最好持續20分鐘以上,直至創面不感到疼痛或疼痛顯著減輕為止。
如果局部有水泡形成或者表皮破潰,就需要立刻去醫院燒傷專科治療。就診途中可以先用清潔的毛巾外裹創面,但不要擅自挑破水泡,或涂抹牙膏和有顏色的藥物,如紫藥水,這樣做可能妨礙醫生對損傷程度的判斷,延誤治療的時機。對粘著傷處的衣物切不可強行剝除。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葉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