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城市,是榮譽也是鞭策,是成果也是過程。2020年6月1日泗縣被評為省級文明城市以來,一步接著一步走,一錘接著一錘敲,向著爭創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的目標堅定地邁進。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百萬民眾一起,堅持“塑形”與“鑄魂”并舉,做到硬件軟件一起抓、短板弱項一起補、里子面子一起要,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魅力無限的文明城市建設之路,讓泗縣這座城市處處閃耀文明之光。
工作推進有力度
晨曦微露,泗縣創建辦專職副主任王向陽就和同事開始了一天的工作;華燈初上,這群“創城人”還沒有停下奔忙的腳步。“居民小區、農貿市場、賓館酒店、商場超市都是我們的辦公場所,蹲在辦公室,坐著轎車轉,隔著玻璃看,這樣的工作方式是揪不出真正的問題的,縣領導都帶頭干,我們哪能有歇歇腳的想法。”
(宿州市委常委、縣委書記張志強現場調度老舊小區整治工作)
“要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敢于堅持原則、不當老好人、不怕得罪人,迅速動起來、干起來、快起來,確保環境最優美、秩序最優良、服務最優質,努力爭創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宿州市委常委、縣委書記張志強發出了創城工作斬釘截鐵的“動員令”。
在泗縣,縣領導每個人都包下一塊“責任田”,建立一把手負總責、分管領導負全責的創建包保工作機制,將城區劃分為23個片區,鄉鎮為各自轄區,由縣領導、包保責任單位組成相應包保組,主要針對包保區內居民小區、主要街道、廣場公園等場所,協調指導并全面參與創建工作。各級領導干部身體力行,既當指揮員,又當戰斗員,全員“行走一線”,哪里臟就走向哪里,哪里亂就走向哪里,用腳步督促城市文明。如今,“往前站、向我看、跟著干”在大美泗縣蔚然成風。在常態化包保之外,一周一個專題調度會,讓創建成員單位負責人都有點“如坐針氈”。“會議挪到現場開”已經成為創建工作推進的一大抓手,第一站在鳳凰商業街查看步行商業街車輛管理、經營秩序,第二站查看學士路、新市街段老城區道路改造、門頭牌匾整治情況,第三站在泗水文苑小區查看老舊小區改造提升情況……張志強現場調度:“自查不達標不放過,問題不整改不放過,整改有反彈不放過。”在11月中旬的一次文明創建調度會上,九個站點的現場調研不僅讓責任單位“臉紅出汗”,更是讓薄弱短板有了立行立改的成效。2020年,泗縣先后召開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調度會33次,現場解決問題73個。創建辦共下發文明創建督查交辦單652份,交辦問題20212條,問題整改率達90%以上。
城市管理有溫度
創建文明城市的落腳點是改善和提升群眾生活品質。泗縣以人民群眾的期待為工作總抓手,根治各種城市管理“頑疾”,補齊城市治理短板,不斷打造干凈、整潔、有序的文明城市形象,增強群眾獲得感。
一大早,在泗縣人民路南端小廣場,修鞋匠張士奎就把釘鞋機、小板凳、修鞋“百寶箱”等掙錢吃飯的家伙什一件一件地擺開了。他樂呵呵地對隔壁的攤主說:“現在有了政府統一劃定的經營區域,我們安安心心地擺攤做生意,再也不用打游擊戰了。”張士奎今年52歲,因小兒麻痹癥導致肢體殘疾,從30年前,張士奎就干起了修鞋的行當,目前每月靠修鞋掙得的二千多塊錢,是支撐他生活的全部收入來源。憑手藝吃飯雖然心里很踏實,可是沒有固定擺攤地點一直是困擾張士奎的心頭大事。
“小商小販撐起的經濟看似不起眼,可是連起了重要的兩頭,一頭是大眾的日常消費需求,另一頭是低收入人群的生存需求。”泗縣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說,該縣先期在縣城及周邊劃定了六塊區域作為商販的固定經營點,攤主經營的范圍從蔬菜水果、服裝批發、日用品修理、街邊小吃到一日三餐全部囊括其中。像張士奎這樣的流動攤主們在城管部門的統一規劃下,終于有了規范的擺攤地點。目前城管部門按照劃行歸市、規范管理的原則合理建設疏導點或便民經營攤點,讓流動經營戶在劃定區域內按照規定時段、規定經營品種從事經營活動。
在泗縣中央公園、清水灣公園、濱河大道等處,建設以農耕文化、運河文化、泗州文化、紅色文化和泗州戲文化為主題的街頭小品200多個,讓每一位居民都能深刻體會到“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真諦。作為窗口單位,泗縣政務服務中心、長途汽車站等處結合創建需要對硬件進行全面升級改造,增設母嬰室、電子顯示屏、學雷鋒服務臺等便民服務設施,讓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服務質效的提升。
城鄉顏值有靚度
“綠繞城,水護綠,泗縣作為‘水韻泗州 運河名城’城市環境越來越好了,我覺得生活在這座小城挺幸福!”市民杜瑤瑤給美麗的泗縣來了一場毫不掩飾的“告白”。
(泗縣石龍湖國家濕地公園碧波蕩漾)
昔日的“牛皮癬樓道”變身文化墻,雜亂的綠地變成小花園,補種的綠化帶與點綴其中的文明宣傳標語競相呼應。小孩子們在小區的涼亭下開心玩耍,老人們悠閑地享受著午后陽光。泗縣堅持高位推進,房管、規劃、住建等多部門聯動,在全縣范圍內打造宜居整潔、設施完善、和諧共享的居住小區。在創建過程中,泗縣整體提升小區功能,清理亂搭亂建、開門打窗、毀綠種菜、僵尸車等不文明現象。泗縣花園井社區華夏園小區原先是個臟亂差出了名的老舊小區,小區居民意見很大。通過文明創建,在社區黨支部成立的紅色物業帶領下,補種小區內損壞的綠化帶,維修綠化帶邊緣圍石,并種植適生苗木,合理搭配開花植物。在做足觀賞性的同時,更注重生態效果的展現。小區一改以往破爛不堪的景象,居民推窗見綠、出門見景、四季見花,小區實現了從“老舊”到“宜居”的華麗轉身。
小區住得放心,居民的菜籃子拎得也更加舒心。農貿市場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也是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的重點難點。玉蘭菜場作為泗縣最大的綜合農貿市場,以往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環境臟亂差、經營秩序混亂等問題。經過全面整治,市場攤位整齊規范,走道干凈整潔,垃圾處理及時,軟硬件環境發生很大變化。菜場經營戶 劉勇平說:“菜場整潔有序,我們環境更美了,來買菜的居民也越來越多,我們的經營更舒心了。”
小河像白色絲帶穿村而過,繁茂果樹環繞著紅瓦白墻,門前白綠相間的小柵欄圍著一塊整齊的小菜園,隔上五百米一個藍色的垃圾箱……。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特色鮮明的“美麗村莊”在如今的泗州大地已是“遍地開花”。在泗縣的農村,人居環境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該縣在在配齊配強保潔隊伍和保潔設施的同時,鄉鎮將轄區域劃分為若干個網格,實現網格化管理全覆蓋,明確村黨支部書記任網格長,兩委成員任網格員,嚴格落實“門前三包”政策,開展美麗庭院評選活動和以環境換積分活動,讓群眾成為整治垃圾的主體。努力讓廣大農村群眾“望得見山水,留得住鄉愁,摸得到實惠”。“門前小花園、屋后小果園、院中小菜園,村頭有樂園”的農村已成為百姓宜居宜業的樂土。
文明創建有厚度
步入泗縣城區的主要路段和節點路口,目光所及之處,你都能看到一群“亮眼”的志愿者,他們頭戴小紅帽、身穿紅馬甲、手持小紅旗,在早晚時段的出行高峰期,出現在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一絲不茍地開展志愿服務,對過往市民進行文明交通知識宣傳和文明交通引導。如今,不僅在交通路口,每天成千上萬的“紅馬甲”活躍在城鄉的每一個角落——福利院、敬老院、留守兒童學校、孤寡老人家中……
(泗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定期到敬老院開展志愿服務)
用志愿服務溫暖人心。泗縣不斷探索“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模式,著眼于“以文化人、成風化俗”,以文明實踐為抓手,以志愿服務為載體,推動文明創建上臺階。成立由市委常委、縣委書記張志強,縣長王法立任總隊長的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總隊,在城區組建了“小樹苗”志愿服務崗、“小水滴”志愿服務隊,勇士救援隊,志愿交通服務崗等,鼓勵各村居建立關愛困難群體志愿服務隊、生產幫扶志愿服務隊、移風易俗志愿服務隊、平安村莊義務巡防志愿服務隊、環境保護志愿服務隊等隊伍,按照有制度、有隊伍、有培訓、有專人負責的要求開展志愿活動。目前,全縣建成468支志愿服務隊伍,實名認證志愿者11.3萬人,開展志愿服務活動5730場次,受益群眾近30萬人。
(泗縣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首屆龍舟民俗文化展演)
以文化傳承浸潤人心。泗縣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近幾年,該縣一直致力于挖掘、傳承歷史文化精髓和紅色文化,筑牢精神文化之魂。充分利用隋唐大運河博物館、泗州戲展覽館、古鞋博物館等優質平臺,新建80多個農耕展覽館、山芋文化館、村史館、好人館、鄉賢館等,充分發揮傳統文化凝聚人心的紐帶作用。作為皖東北革命根據地,泗縣積極盤活紅色文化資源,建成彭雪楓烈士陵園、江上青烈士陵園、李月華烈士紀念館等省級紅色革命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引導教育群眾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精神;泗縣以泗州書畫藝術、泗州戲為基礎,組建農民書畫、廣場舞、戲曲曲藝文藝隊伍100余個,大力推進戲曲進鄉村、進社區、進校園等活動,把文明的理念和生活方式潛移默化地傳遞到城市鄉村每個角落。
(泗縣衡尤社區評選表彰十星級文明戶)
讓榜樣的力量鼓舞人心。注重道德模范的示范帶動作用,廣泛挖掘、培育身邊道德典型,多角度多途徑廣泛宣傳,常態化開展“十星級文明戶”“美麗庭院”“好媳婦好婆婆”等評選表彰活動,引導廣大群眾“改陋習、講文明、樹新風”。建設“好人大道”“誠信大道”,讓小巷總理“岳喜環”、“扶貧部長”王亞楠等、孝老愛親的高成頂等好人和道德模范的事跡,送到百姓的身邊,成為他們可親可近可學的榜樣。
居民心頭有熱度
每一個生活在泗縣的群眾都是這場“創城戰役”的參與者、推動者和受益者,他們共同見證了這座城市的變化,也換來了沉甸甸的收獲。大家用理解、支持和參與,匯聚成了泗縣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的巨大能量。
(泗縣花園井社區開展文明實踐活動,評選身邊典型人物,提振居民向上向善的精氣神)
強化各部門配合,全程參與小區規劃、建設、驗收等,確保新建小區不留“硬傷”,進一步健全小區門禁、監控、充電樁等各類便民服務設施。“以后再也不用從窗口拉電線給電動車充電了。”11月17日,在泗縣泗州楓景小區一排智能充電樁旁,正在給電車充電的居民朱大媽說,“社區為住戶解決了一件難心事。”
為保障行人和非機動車騎行人安全,提高通行效率,泗縣借鑒國內先進城市做法,在11個重點路口施劃“路口非機動車通行道”,實行人車分離,該通行道因其貼心設計受到廣大市民歡迎,被群眾稱贊為“網紅斑馬線”。“過馬路的時候,電動車道和人行橫道相互分離,再也不會夾在電動自行車中步行了,交警給俺們解決了一件揪心事。”在十字路口,市民姚大爺說。
在城區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袋裝化管理,道路、廣場保潔清掃市場化管理,實現垃圾日產日清。同時,積極推進水系、道路等綠色廊道建設,打造獨具特色的“皖北水城、生態園城、運河名城”。“以前出門是臭水溝,現在出門是美麗的公園和寬闊的馬路,我越來越想回家了。”長期在外地工作的郭先生說。
高位推動有了新的工作方式,城鄉氣質有了新的打開方式,民生難題有了新的破解方式,群眾期盼有了新的回答方式。以創建促發展,以發展促創建已經成為泗縣“創城人” 的共識和追求目標。如今,行走在泗縣的大街小巷,置身于整潔干凈的街道,綠樹掩映、繁花似錦,交通秩序顯著改善,市民文明素質明顯提升。一個個經過改造的老舊小區,面貌煥然一新。泗縣一點一滴的小變化,促成了城市總體環境提質升級。人與城良性互動,人與城美好共贏,一曲“創建為民、創建惠民、共創共享”的文明和諧曲正在大美泗州歡樂彈奏……(尉成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