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安徽日報報道 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發現。蚌埠禹會村遺址發現并確認一座龍山文化城址,為迄今考古發現的淮河中游地區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址,是江淮地區文明化進程的重要實物資料。
禹會村龍山文化城址年代距今4400年至4100年,整體規模超過18萬平方米。現存東、北兩段城墻,長300米至600米,以往發現的“祭祀臺基”應是城址東城墻的一部分。城墻均堆筑而成,僅存城墻基礎,寬18米至25米,城墻內外分別挖有壕溝。城址內分布有密集的人類生活遺存,外圍還發現有大量龍山文化遺跡。城垣及內外壕溝環繞的城址結構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外壕淺而平緩,內壕深而狹窄,推測不僅與堆筑城墻的取土行為有關,還應該是城垣特殊的防水、排水功能的體現。
禹會村遺址位于蚌埠市涂山南麓,因 “禹會諸侯于涂山”的歷史記載而得名,考古發現雙墩文化、龍山文化遺存,其中龍山文化遺址規模達到200萬平方米。 202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禹會村龍山文化城址的城垣進行了解剖發掘,揭示了北、東城垣的堆筑過程,以及城垣內、外壕溝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