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11 月20 日下午,在第三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安慶展館,由安慶再芬黃梅藝術劇院現場表演的黃梅戲《女駙馬》選段吸引了眾多游客的目光。
《女駙馬》有了動漫形象
“以前常在電視上看黃梅戲,感覺很好聽,這是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它的藝術魅力,演員的扮相很是精致,唱腔也特別動聽。”一名上海游客看完表演后,拉著兩名演員要合影留念。
“經典黃梅戲文化并不僅僅在劇場內展示,走出劇場通過文博會的平臺把傳統非遺文化傳播出去,也是一種非常好的形式。”該劇院青年演員江敏說。
記者在長三角文博會安慶展館還看到《女駙馬》動漫形象的展示。據悉,這是安慶市在黃梅戲經典IP 上的創新探索,這個基于女駙馬故事的國風漫畫《女駙馬》已經在線上連載,吸引了不少“90 后”“00 后”年輕觀眾,讓黃梅戲“觸網”“出圈”。
遠看熠熠生輝,近觸溫潤如玉,這就是淮南展廳的“明星展品”壽州窯陶瓷。據工作人員介紹,壽州窯是興盛于隋唐的名窯,曾以首創黃釉瓷著稱于世,但被遺忘在歷史的長河里。
近年來,隨著淮南對非遺文化的重視,當地匠人也致力于讓壽州窯的光輝重現于世。“這是用淮河兩岸的草木灰,古法著色,做出來的瓷器。”工作人員表示,目前的“壽州窯”也在技術上進行了創新,壽州窯研究團隊利用新技術,從千米以下的煤礦深層取土,將器皿造型和文化元素融合,推出更多受市場歡迎的產品,目前壽州窯的年銷售額在600萬元左右。
“文房四寶”創新出彩
提到安徽非遺文化,就不得不提“文房四寶”。記者在宣城展館看到,入口處手工宣紙被做成紙扇、卷軸并可以定制打印紙張底花。現場攤開的宣紙,還歡迎游客揮毫潑墨,不少游客都過了一把國畫、書法“癮”。
記者注意到,以筆墨紙硯為代表的宣城文化被融合為一個個系列,比如賀新春系列紅色主色調的禮盒內,毛筆、硯臺、宣紙、印璽等一應俱全,這一“新組合”讓不少參觀者耳目一新,紛紛詢價。
滁州天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天官畫與宿州靈璧的鐘馗畫、滁州鳳陽的鳳畫,被稱為安徽三大民間畫。在長三角文博會滁州展館,精美的紙質天官畫十分引人注目。記者采訪工作人員了解到,天官畫現在還有玻璃版。
“天官畫以前都是在紙上畫的,時間長了,容易褪色,而玻璃天官畫的顏色保持時間更久。”天長市墨緣玻璃建材有限公司總經理端連友告訴記者,近年來,該公司積極開發“非遺”文化資源,創新性地將天官畫“鑲嵌”到精美的工藝玻璃上,形成了“項目+傳承人+基地”的產業化運作模式,走出一條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之路,使“非遺”文化在產業運作過程中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王吉祥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