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合肥晚報》11月11日報道 引江濟淮是國家標志性重大水利工程,如何保護好、利用好事關重大。目前,正在公示的引江濟淮工程沿線廊道保護和區域發展總體方案(征求意見稿)中給出了不少讓人期待的思路。一河清泉水、一道風景線、一條經濟帶的美好格局,近在眼前。
【保護利用】
形成“一廊三區多點”的總體格局
引江濟淮工程溝通長江、淮河兩大流域,穿越皖江城市帶、合肥都市圈、淮河生態經濟帶和中原城市群四大發展戰略區域,自南向北劃分為引江濟巢、江淮溝通和江水北送三大段。
總體方案(征求意見稿)提出,形成“一廊三區多點”的保護利用總體格局。其中,“一廊”即以587公里的輸水河道為主干,結合沿線重要湖泊及自然保護地,形成連續完整、功能完備、貫穿南北、和諧穩定的生態廊道。
“三區”是依據工程沿線周邊區域特點,結合工程初步設計和管控的要求,由南到北劃分為引江濟巢段區、江淮溝通段區和江水北送段區。而“多點”即工程沿線的城鎮、園區、港區以及水利樞紐等重要節點。
【生態廊道】
到2030年合肥創建4個國家級濕地公園
自然保護地、重要湖泊、生態林帶……在生態廊道保護方面,我省將加強巢湖、菜子湖、瓦埠湖等重要湖泊的保護與合理利用,促進重要湖泊的布局優化及功能提升。其中,一個重點工作就是加強環巢湖生態示范區建設。
總體方案(征求意見稿)提出,圍繞生境、水系、水質、水量等濕地保護的核心問題,以十五里河、南淝河、兆河、杭埠河等入湖河流河口及灘涂濕地保護為重點,加快建設肥東十八聯圩、玉帶河,肥西三河,包括湖濱、派河口,巢湖半島、槐林、柘皋河,廬江馬尾河、棲鳳洲等十大濕地,恢復濕地景觀,完善濕地生態功能。
到2030年,創建4個國家級濕地公園,建成6個濕地公園,打造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總面積近100平方公里的環巢湖濕地公園群,創建合肥國際濕地城市,為美麗中國建設作出安徽貢獻。
【特色旅游】
重點發展水利旅游,可體驗運河游輪、低空飛行
引江濟淮工程有八大樞紐,多數位于合肥市境內。未來,擬重點發展水利工程樞紐旅游,打造多條精品旅游線路,游客有望通過運河游輪、陸地公共交通、自駕游、低空飛行等方式完成旅游體驗。
其中,樅陽引江樞紐按5A級標準打造,構建“一心五區”的旅游空間布局。“一心”指樅陽引江樞紐,“五區”指濕地體驗區、文旅小鎮區、水利觀光區、農耕體驗區和濱江景觀區;重點確保樅陽上碼頭古鎮、桐城鱘魚小鎮、濕地科普館、長風鄉休閑小鎮等的建設。
廬江節制樞紐融合廬城歷史文化以及柯坦河、白石天河兩岸風光,建設以現代農業休閑及廬城文化互動體驗為主的城市郊野公園;重點建設廬城文化園、主題拓展基地、廬城文化VR體驗館等。
派河口泵站樞紐按5A級標準建設,包括派河樞紐工程、牛角大圩生態示范園、蓮花圩等;重點開展左右岸的景觀化改造和工程紀念碑、觀光塔、觀景平臺、濱水騎行綠道等配套設施建設。另外,預留引江濟淮博物館選址和管理用房用地。
【港區布局】
打造具有國際化水平的運河新城
為推進江淮聯運通道建設,總體方案(征求意見稿)提出,要形成以合肥港為核心,淮南壽縣港區、安慶桐城港區、蕪湖無為港區聯動發展的整體格局。考慮到遠景發展的需要,預留派河、蜀山、東淝河等水利樞紐復線、三線船閘建設空間。
總體方案(征求意見稿)要求,今后,合肥市要進一步落實濱湖科學城規劃,協調工程建設發展與沿線區域整體發展需求,做好城市內河段沿線管控和深度謀劃,打造一個高點站位,具有國際化水平的運河新城。
記者 方佳偉
(原題為《引江濟淮擬打造一批水利樞紐景區 到2030年合肥創建4個國家級濕地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