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安徽日報》11月11日報道 迷彩服、工裝褲、解放鞋,一頭干練的短發,紅撲撲的面龐上總是掛著笑容。10月28日上午,在淮河岸邊的一處農田里,記者見到的胡常引,便是這樣一名在田間勞作的農婦。
32歲的胡常引看上去十分健康,讓淮南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終于放下了心,可還是沒忍住“批評”了胡常引:“你捐獻造血干細胞才半個月,不好好休養一陣子,這么快就出來干活,又不是拼命……”
一通“數落”后,工作人員拿出了捐獻造血干細胞榮譽證書,連同受捐患者的感謝信交到了胡常引手中。感謝信2頁紙,胡常引認真讀完后,眼淚滾了出來:“希望這位大姐早日康復,不要再受磨難了。”
“只要我不死,一定要救她”
從衛校畢業后,胡常引成為一名助產士。產房里的工作雖然辛苦,卻也很幸福。在胡常引看來,新生命在自己的守護下平安降臨,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而這也讓她對生命有了更深的認識,決意用自己的愛心去溫暖更多生命。
產房里常常會遇到產婦急著用血的情況,無償獻血也就成了胡常引的習慣。因為工作單位離市區遠,獻血車又不常見,她便常常利用去市區辦事的機會獻血。2011年,胡常引在淮南市中心血站獻血時看到了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宣傳畫,當時她獻血已經結束,卻又折返回去,專門留取了造血干細胞捐獻樣本。“留了也白留,淮南就沒一個配型成功的。”見胡常引重新扎針采樣,工作人員不忘和她開玩笑。“沒準我就是第一個。”胡常引在心里說。
沒想到真的如愿了。2012年底,淮南市紅十字會聯系胡常引,告知她的血樣與一名白血病患者的配型成功。得知消息,胡常引興奮地脫口而出:“中了頭彩,太幸運了!”
配型成功只是第一步,是否捐獻還需胡常引下定決心。當時,胡常引的父親病逝不久,哥哥車禍受傷還在治療中,頻遭打擊的母親也垮了下來需要照料。全家的重擔都壓在胡常引一人身上。不過,當得知患者是一位雙胞胎孩子的媽媽、孩子還未滿周歲時,胡常引決定:“救人要緊!”
體檢合格后,胡常引住進了醫院。注射動員劑后,胡常引出現了嚴重的過敏反應,吃不下睡不著,腰酸背痛,滿身血管和頭脹得像要爆裂似的。一個星期幾乎粒米未進,只能靠輸液維持,但她一聲不吭,靠堅強的毅力硬撐著。
采集過程中,因血液高凝導致采集機器無法正常運轉,醫生不得不拔掉針頭,輸液稀釋后,再重新穿刺采集。如是反復數次,胡常引血壓上升、心動過速,承受著難言的痛苦。同事和朋友十分擔心她,醫生也是第一次碰到這樣情況,非常心疼這位堅強的姑娘,反復問她要不要終止采集。胡常引咬著牙蹦出一句話:“采,只要我不死,一定要救她!”
整整9個小時,經歷了一般捐獻者沒有經歷的痛苦和超長的時間,胡常引終于完成了捐獻,為那位素未謀面的患者送去了新生的希望。時年24歲的胡常引成為淮南市第一位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只有我能救她,我要救她到底”
按照造血干細胞供患“雙盲”的規定,捐獻者與受捐者身份信息不能向對方公開。雖然雙方身體內留著相同的血液,但此生只能是“陌生人”。然而,胡常引心中一直掛念著那位患者,希望她能徹底康復,不再經受病痛的折磨。
然而,天不遂人愿。2018年7月底,淮南市紅十字會接到通知,6年前的那位患者再次發病,需要移植淋巴細胞。是否動員胡常引,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也犯了難。當時胡常引已經結婚,正在備孕,而且當年胡常引遭遇了一場車禍,身體尚未完全恢復。
雖有顧慮,工作人員還是把情況告知了胡常引,沒想到小胡沒有絲毫猶豫,爽快地答應了。為了不讓家人擔心,她還和愛人黃允星訂立“攻守同盟”,不讓兩家的老人知情。正當胡常引做好了捐獻準備,患者的病情卻出現了變化,只得終止捐獻。得知消息后,胡常引心里滿是惋惜,并叮囑工作人員:“只要需要,隨時再通知我!”
仿佛是命中注定的緣分,那位患者的求救信息又一次被胡常引獲悉。今年9月底,淮南市紅十字會接到通知,患者生命危急,需要二次造血干細胞移植。然而這一次連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也打心眼里不忍心再讓胡常引赴捐。他們知道,胡常引這一年受了太多波折。
今年3月,正是疫情防控關鍵階段,胡常引突發高燒不退,胸悶、咳喘,親友十分擔憂,怕她感染了新冠肺炎。胡常引經歷了反反復復的檢查、診療,后被確診為大葉性肺炎。經過3個多月的治療,直到6月胡常引的身體才慢慢康復。疾病剛好,水災又接踵而至。胡常引的藥材基地正好處在行洪區,轉眼間200多畝即將收成的藥材全部被淹,損失了約80萬元,多年收獲的盈余頃刻虧損。
待到忙完田間補種,胡常引正打算好好休養身體,可就在這當口,接到了患者需要移植造血干細胞的通知。胡常引與愛人商量:“再大的事,都要給生命讓步。”得到丈夫的支持后,她當天就回復了工作人員:“只有我能救她,我要救她到底!”
哪怕當年的痛苦記憶猶新,胡常引依然沒有退縮。今年10月10日,她住進醫院,又一次踏上了挽救生命的征途。采集帶來的痛苦沒有變,而胡常引的堅韌也沒有變。經歷了嘔吐、疼痛、失眠和多次穿刺,10月14日傍晚,胡常引獻出的252毫升“生命種子”被順利送到了患者那里。
這次成功捐獻,胡常引再次創造紀錄,成為淮南市首例二次造血干細胞捐獻者,也是目前全國為數不多的二次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女性之一。
“樂于助人,世界就會越來越美”
“我時常想,您是個什么樣的人,才會做出如此大愛無私的舉動?何況我們素不相識?”在感謝信中,那位患者對素不相識的胡常引表達了深深的敬意。
胡常引出生在淮南市鳳臺縣一個普通家庭。早年貧困的家庭生活,讓她養成了吃苦耐勞的品格。從小到大,她一直是一個省心顧家又憨厚的好姑娘。
由于父親常年患病,家里欠下巨額外債。哥哥一人上班,掙的錢根本不夠還債。父親病逝后,胡常引沒有逃避責任,在心中立下志愿:家里的債不還清,就不談婚論嫁。她在工作之余搞起了中藥材種植,幾年下來,不僅幫著家里還清了外債,手頭還有了結余。
今年4月,小姑打電話向胡常引哭訴,公公得了直腸癌,治病花銷太大,家里快一貧如洗了。胡常引當即就向小姑表態:“不要擔心,老人看病的錢,我們幫著出。”
可今年因為水災,藥材種植不僅沒賺錢還賠了本,胡常引的積蓄所剩無幾。為了幫著老人看病,她把自己和丈夫的工資都墊了進去。
幫助別人,早已成胡常引的習慣。她經常參加紅十字會組織的志愿服務活動,幫助困難家庭、資助殘疾人。成為淮南造血干細胞捐獻“第一人”后,她更是常常向人們介紹造血干細胞捐獻的意義。“大家都樂于助人,這個世界就會越來越美。”胡常引說。
胡常引先后榮獲安徽好人、淮南市紅十字會優秀志愿者、淮南市三八紅旗手等稱號。
記者 范孝東 通訊員 陳玉琴
(原題為《二次捐髓 救人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