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合肥11月9日電 題:探訪安徽省祁門蛇傷研究所:傳統非遺的現代傳承
中新社記者 張俊
古徽州地處安徽南部,從這里誕生的徽文化是中國三大地方“顯學”之一。新安醫學作為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時至今日依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近日,記者來到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探訪新安醫學中的獨門“秘籍”——祁門蛇傷療法。
走進祁門蛇傷研究所,各類毒蛇研究和科普的圖畫懸掛在研究所內,這里不僅有蛇傷救治病房和蛇藥研究室,還有毒蛇飼養中心和蛇類科普館,是中國首家集蛇傷研究、治療和藥物生產的科研機構,也是亞洲最大的蛇傷救治基地。
汪勝松是安徽省祁門蛇傷研究所所長、安徽中醫藥科學院蛇傷研究中心主任,作為祁門蛇傷療法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對祁門蛇傷研究所的成立和發展如數家珍。
據汪勝松介紹,安徽省祁門蛇傷研究所于1965年經安徽省政府批準成立,最初是以新安醫學中的蛇傷救治和蛇藥作為研究對象,55年來,研究所關于皖南地區毒蛇毒素的基礎研究與研究成果為中國蛇傷救治和毒蛇資源利用作出了重要貢獻。研究所先后救治各類蛇傷病人10余萬例,其研制的“祁門蛇藥”更榮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全國醫藥衛生科學大會科技成果獎。
“安徽省祁門蛇傷研究所是從傳統醫學中走出來的,它所傳承和利用的也只是新安醫學深厚資源中的一小部分。”汪勝松告訴記者,祁門自古崇尚醫學,醫風昌盛,名醫眾多。據不完全統計,祁門史載名醫190余人,醫書40余部250多卷。明清之際,祁門先后共出過21名御醫,有“中國御醫之鄉”之美譽。
事實上,蛇傷救治和蛇藥研究作為一項醫學和科研事業,要想挖掘和傳承并不容易。汪勝松表示,研究所收集了許多明清時期新安醫學的藥方,但要想從科學上研究清楚藥方的原理和作用,往往需要數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我們希望能抓住新安醫學,做好中醫藥傳承文章,發揮中藥治療蛇傷的獨特作用。”汪勝松表示,目前,研究所的蛇毒研究團隊與中國中醫科學院、安徽省中醫藥大學以及俄羅斯、日本、泰國等國家科研機構進行學術交流合作,開展蛇毒藥用成分的分離、提取和研究分析。
汪勝松表示,蛇毒雖然危險,但它包含的一些獨特成分,可用于對蜂蟲噬傷、頑固性皮膚病、風濕免疫類疾病、腫瘤等疾病的治療研究。目前,研究所展開的祁蛇毒抗腫瘤栓劑的成藥性研究項目入選安徽省重點研究與開發計劃的科技攻關項目。
據介紹,安徽省祁門蛇傷研究所正結合“一帶一路”倡議,發揮產學研一體化優勢,加強新安道地藥材研究與利用,重點開展蛇藥與蛇毒特色產品的研發,努力打造國際蛇傷防治中心和蛇類醫藥研發與生產基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