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盛夏酷暑,驕陽似火。蒙洼蓄洪區內低洼處的水雖然仍未退去,但是高處農田里的水稻、大蔥、蓮藕、芡實、紅薯等農作物已經是郁郁蔥蔥,生機盎然。蓄洪區內隨處可見插紅薯、點玉米、栽大蔥的農民。
8月18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淮河王家壩閘、阜南縣紅亮箱包有限公司、阜南縣曹集鎮利民村西田坡莊臺、老觀鄉順河村等地,察看淮河水情,走進田間地頭,了解當地防汛救災和災后恢復生產等情況。
8月18日下午,習近平在阜陽市阜南縣蒙洼蓄洪區,同正在采摘芡實的鄉親們親切交流,了解災后生產恢復情況。新華社發
總書記的關懷和慰問,給蒙洼蓄洪區干部群眾極大鼓舞,更堅定了他們戰勝困難、重建家園的信心。連日來,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來到蒙洼蓄洪區,沿著總書記的足跡,回訪當地群眾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看蒙洼蓄洪區的可喜變化。
科學治水 抗御實現現代化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在王家壩閘管理處入口處,毛澤東的這句題詞被銘刻在醒目的位置。8 月18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先后察看了王家壩閘的水位、參觀了王家壩展覽館,對沿淮行蓄洪區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舍小家為大家、舍局部為全局的精神給予好評。
王家壩閘管理處副主任錢衛國說,總書記來安徽考察第一站先看被稱為“千里淮河第一閘”的王家壩閘,察看淮河水情,關心防汛救災。從考察中的這一安排和期間釋放的信息可以看出,黨中央對防汛救災的重視、展現“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這一以貫之的執政理念和要求。
錢衛國說,淮河今年發生特大洪水,王家壩閘和蒙洼蓄洪區時隔十三年再次啟用,上保河南,下保江蘇,為保淮河安瀾做出了重要貢獻。習近平總書記提到抵抗自然災害能力的現代化,釋放出以機制化、制度化不斷提高災害防御能力的鮮明信號。
脫貧攻堅 扶貧扶志扶精神
在王家壩保莊圩內的阜南縣紅亮箱包有限公司,“脫貧脫困脫俗氣扶貧扶志扶精神”這句話被醒目地銘刻在廠房上。8 月18 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這個扶貧車間,詢問扶貧車間的生產情況,并和車間里的工人親切交談。公司總經理王恒亮說:“總書記隨我走進車間,詢問扶貧車間的生產情況和帶動貧困戶就業情況。我向總書記介紹了企業的基本情況,總書記聽得很認真。因為疫情和汛情,今年企業還是受到一些影響,總書記特意問了我產品和品牌情況,他這么關心,我心里特別感動。”
阜南縣紅亮箱包有限公司是返鄉創業人員王恒亮創辦的勞動密集型扶貧車間,主要服務貧困勞動力就業增收。公司現有員工127人,實訓人員21人,總人數達148人,其中貧困戶73人。張麗就是這73名貧困戶中的一員,她有兩個年幼的孩子,還與婆婆和小叔一起生活,主要靠丈夫在外務工供養全家,婆婆2014年遭遇事故導致殘疾,高額的醫療費用讓他們原本并不寬裕的生活雪上加霜。經過當地政府的扶持,張麗家2016年底實現了脫貧。脫貧之后,張麗并沒有滿足于現狀,2019 年2 月,她開始到扶貧工廠上班,每月收入2000多元,同時享受崗位補貼,總收入近3000元。
8 月18 日下午,張麗像往常一樣在車間工作,當看到習總書記來到車間時,她激動得差點說不出話。
習總書記走到張麗身邊停住了腳步,和她攀談起來,詢問了張麗的家庭情況、收入情況,張麗一一作答。
“天氣這么熱,總書記還來看望我們,真是太辛苦了,這說明黨和國家領導人對脫貧攻堅是多么重視。我告訴總書記,得益于黨的惠民政策,我現在脫貧了,在家門口就業,不僅能照顧老人和孩子,還有一份收入。我一定要努力工作,把日子越過越好!”張麗說。
8 月19 日,張麗在扶貧車間里工作,她的孩子在一旁玩耍。
“看好孩子種好田,一天能掙幾十元”,扶貧車間里,這句醒目的標語很暖人心。在蒙洼蓄洪區內,有許多像張麗這樣因照顧孩子和老人無法外出務工的人員,一個個開在家門口的扶貧車間,讓這些人能夠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本次蓄洪期間,蓄洪區內的扶貧車間為貧困群眾提供了1050 個公益崗位,蓄洪區周邊的企業也吸納了8 萬多名群眾家門口就業。王恒亮說:“總書記的到來對我們返鄉創業人員是巨大的鼓舞,對脫貧人員也是巨大關懷!我們一定會更加努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帶領鄉親們掙更多的錢,決不讓已經脫貧的鄉親因為蓄洪而返貧。”
防汛救災 莊臺生活有保障
“總書記向我們走來的時候,鄉親們一個勁地鼓掌,我鼓著鼓著,就感覺眼角流淚了”,當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田坡莊臺的時候,曹集鎮利民村村民付東良站在人群中,和大家一起歡迎鼓掌。
付東良因遭遇事故,腳部受傷,不能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他在政府的扶持下搞起了特色養殖,享受醫療補貼,終于擺脫了貧困。“我家里現在每年收入也有3 萬多元,買藥只要花2000 多元,不到以前十分之一,感謝黨的好政策。”付東良說,“酷暑高溫,總書記百忙之中到莊臺慰問群眾,讓我們更有干勁了,現在洪水退了,水退到哪我們就補種到哪,爭取把洪水沖走的錢再撈回來。”
習總書記所到的西田坡莊臺是蒙洼蓄洪區內77個湖心莊臺中的一個,在一個月前王家壩閘開閘泄洪時,蓄洪區群眾舍小家顧大家,為淮河安瀾付出巨大犧牲,77 個湖心莊臺也成了四面環水的孤島。蓄洪以來,村民住在莊臺上,電沒斷、水照供、生活用品有人送。看到當地群眾生活井然有序,習近平總書記高興地說:“我一直牽掛災區的群眾,看到鄉親們生產生活都有著落、有希望,我的心就踏實。”
聽到總書記的話,利民村黨支部書記郭西軍激動不已。他說:“有黨和政府的支持,洪水再大也不怕,眼下最重要的就是搶種、補種,洪水退到哪,我們進到哪,爭取把災后損失降到最低,我們一定更加努力工作,帶領群眾共同致富奔小康,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西田坡莊臺上的老住戶郭華平說,這個莊臺始建于1953 年,原本十分狹小擁擠,房子挨房子,出門一線天;現如今得益于國家對蒙洼蓄洪區莊臺的人居環境整治,莊臺上的年輕人都搬到了安全保莊圩里住了,經過整治后的莊臺變得寬敞和干凈了,住在上面安心又舒心。在被大水圍困的近一個月里,他的生活沒有受多大影響,過得安心又舒心。
“浴水”重生 順遂自然煥新機
8 月19 日,在阜南縣老觀鄉順河村的一片低洼地里,芡實種植大戶錢會明正帶領村民采摘芡實,他身后的水面上鋪滿如盤如蓋的芡實葉子,郁郁蔥蔥,生機盎然。
錢會明告訴記者:“總書記來的時候,我們正在采摘雞頭果(芡實),總書記說你們辛苦了,我聽了很感動!當時高溫有36℃多,特別悶熱,總書記在水塘邊和我們聊了將近半個小時,詢問了我們的受災情況、鼓勵我們恢復生產、對適應性農作物生產要有信心。我聽了真是又激動又感動。”錢會明是來自天長市的一名芡實種植大戶,他在蒙洼蓄洪區內流轉了8000多畝低洼地種植芡實。蓄洪后,洪水沖走了大面積的芡實苗,但因為芡實是水生植物不怕水淹,目前仍有600 多畝芡實已經進入結果收獲期。他說:“總書記來了以后,我們信心倍增,我們一定要把這些作物種好管好,把洪水沖跑的損失補回來!”
阜南縣委書記崔黎說:“國家給蒙洼蓄洪區的定位就是洪水‘倉庫’,我們在盛水的地方如何發展順遂自然的現代化農業?這些年,阜南縣根據蒙洼蓄洪區的實際情況,努力打造適應蒙洼蓄洪區的沿淮河現代生態農業,實現了‘深水魚、淺水藕、灘涂洼地種杞柳。鴨鵝水上游、牛羊草地走’的局面。”
洪水退去后,阜南縣將因地制宜、順遂自然,發展適應蓄洪區生態的現代化農業。崔黎說:“我們要想法用好水資源,變水患為水利。我們以前只是探索,現在,總書記給我們指明了方向,總書記囑托我們要順遂自然規律,我們要按照總書記的要求,打造適應蒙洼蓄洪區的現代農業生態鏈。”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張洪金 袁星紅 王振宇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