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自8月12日正式實施屯溪明代老大橋(鎮海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月7日被洪水沖毀)散落石料構件打撈,到8月21日進入第十天。新安晚報、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現場看到,老大橋6個橋墩所在區域的散落石料構件基本打撈完畢。同時,上游已做圍堰,繼續對老大橋及下方的河水中石料打撈。
明代佛柱。
這幾天的打撈又有很多新發現,包括明代形制的橋欄桿望柱石繼續有出水,還有明代形制的如來佛柱出水上岸。該如來佛柱有多個斷面,每一面的柱體表面有經幢文,還有年號等文字,有佛像。黃山市古建方面的研究者姚順淶先生稱,這是明代大橋的構件,應該是建造者出于希望鎮邪、祈福、避水害的良好愿望而設的,一般裝在橋頭或正中間的部位。從目前的打撈看,該佛柱不止一根,后面是否還有新發現值得期待。
為了盡快將老大橋的明清時期珍貴石料構件打撈上岸,利于正在推進的老大橋修復工作,機械和工人都在抓緊施工。經過10天來的努力,老大橋沖毀后散落到河里的橋欄桿、橋面石以及大多數橋墩坍塌后的分水尖、避水石、填充石等石料構件,靠近橋墩區域的,基本打撈上岸。6個橋墩中沒毀壞的基礎結構暫時不動。
目前,打撈現場做了排水設施,橋下仍有部分水域水比較深。為此,施工單位已做圍堰,對水下石料構件進行打撈。黃山市有關部門稱,為便于打撈,會根據需要會視情聯系相關單位再降低些水位。同時,對老大橋兩端護岸的臨時搶修加固,目前也已經開展。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吳永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