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起壟、插秧、回土……6 月15 日一大早,泗縣瓦坊鄉岳場村村民楊為虎就已經和六七名前來幫忙的村民在自家的紅薯地里忙碌起來,田間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現年53 歲的楊為虎,身材健壯,精氣神十足。2014 年,因妻子患病致貧,楊為虎一家成為了泗縣瓦坊鄉岳場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我妻子患有腦梗,喪失了勞動能力。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也因此欠下外債,一家人的生活過得特別緊。”楊為虎告訴筆者,這幾年,看病報銷比例高,家庭負擔得到大幅減輕,妻子的身體也慢慢恢復。“多虧有了黨和政府的幫助,我家才能喘口氣,想法子脫貧致富。”
“最苦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往后的日子只會越來越甜。”楊為虎笑著說,2014 年,他趕上了精準扶貧的好政策,在縣鎮村三級扶貧干部的幫助下,申請到了5 萬元的小額扶貧貸款。“那時候準備開展種植,正愁資金呢,那筆錢當時幫了大忙。”
由原先的3 畝多地慢慢擴展到如今的13畝,由自己打理到最多的時候需要十四五個村民前來幫忙,在政府的幫扶下,楊為虎的紅薯種植事業發展得越來越好。2019 年,僅此一項,為楊為虎增加收入5 萬多元,這可把一家人高興壞了。“栽下紅薯苗,就是栽下了新希望!靠自己的雙手掙錢,日子越過越有奔頭!”楊為虎信心滿滿地說。
產業扶貧是促進貧困戶穩步脫貧的根基和保證。近年來,瓦坊鄉以“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為目標,把發展產業扶貧作為主攻方向,大力支持和引導貧困群眾發展土雞、茼蒿、紅薯、金絲絞瓜等特色產業,確保每個村都有主導產業、有項目基地、有帶動企業、有脫貧項目、有穩定增收渠道。
“在產業扶貧的引領下,不僅興了一方經濟、富了一方群眾,更持續提升了瓦坊鄉的脫貧攻堅質量。”瓦坊鄉黨委書記曹紹東表示,下一步,該鄉將繼續念好產業致富經、做好特色種養文章,持續拓寬群眾致富增收門路。
楊秋秋 高波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 記者陳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