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你估計都沒有聽說過天天聽音樂的兔子吧,我們家的兔子可都是有藝術細胞的呦。”泗縣黃圩鎮劉宅村的養兔大戶劉輾幽默地說。在村子里,他的“愉快養兔法”在鄉親們看來有點不走尋常路,可是收益卻是一等一地出彩。
劉輾家里有五口人,夫妻倆帶著兩個孩子和老父親一起生活,日子雖說不富裕,倒也過得去。幾年前,劉輾的大兒子因病掏空了家里的底子,平時在外地掙錢的劉輾夫妻不得不結束在外打工的日子,在家全心照顧孩子。2014 年,村里將劉輾一家精準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家里只有兩畝多地,在土地上就是拼盡全力也不能維持基本生活。
正在劉輾一籌莫展的時候,駐村工作隊上門宣傳了發展特色養殖可以有補貼的政策,這一下打開了劉輾的思路,他深思熟慮后覺得肉兔養殖周期短、見效快,市場前景好。說干就干,他建起了兔舍,從外省購進了比利時、伊拉和八點黑等品牌種兔,精心飼養,一刻也不敢怠慢。
在兔舍里,劉輾算了這樣一筆賬:一只產子母兔,一年能產子六至七窩,每窩七至八只小兔,年產子四十只以上,每只兔子飼養到七斤賣出,除去飼料成本等費用支出,每只能有十二塊錢的利潤。今年劉輾養了一百只種兔、兩百只肉兔,預計年出籠達四千只小兔,銷售后能有將近五萬元的收入。
除了養殖上的收益,劉輾和鄉親們還享受到養兔帶來的一系列紅利,因為兔糞作為生物有機肥,肥效高、肥力長,施用在地里對小麥、玉米等作物的增產效果顯著,所以這種回歸環保的原生態種植受到村里老百姓的歡迎。張輾成功地變廢為寶,正領著鄉親們走上一條綠色種植的路子。“下一步,我打算擴大養兔的規模,成立合作社,幫助更多農戶增收,讓貧困戶也能成為致富帶頭人。”看著兔舍里的兔子,劉輾信心滿滿。
單珊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陳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