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2月15日突降的一場大雪,讓整個皖北大地鋪上了一層銀裝,氣溫也降了十來度,往年的這個節氣正是備耕的關鍵時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宿州市今年的春耕春種情況怎么樣?2月16日上午,記者先后來到該市埇橋區苗庵鄉、大營鎮等地進行了采訪。
600畝扶貧大棚里春耕春種忙
2月16日上午8點20分許,記者驅車趕往距離市區40多公里的苗庵鄉采訪。每過一個防疫卡點,記者都下車向值守的防控人員出具證件和證明,一路經過三個卡點后,于上午9時許來到了苗庵鄉夏王村扶貧基地。
“這里是我們鄉的扶貧基地,現在是600多畝,這兩年效益不錯,今年他們還準備再擴大規模。”苗庵鄉黨委書記段毅指著連片的大棚向記者介紹,扶貧基地的負責人是安徽省人大代表、當地致富帶頭人寧濤。
記者走進基地的一處大棚里,寧濤正在指揮著工人翻整土地,“第一茬種植的是萵苣,早就銷售完了,現在我們正在復耕,馬上要種上西瓜。”寧濤對記者說。
“今天天剛蒙蒙亮,我們就開始忙活起來了,再不翻耕播種,西瓜就趕不上價錢了。”在轟鳴的機器聲下,寧濤大聲地對記者說,以前固定有9個人在扶貧基地干活,受疫情影響,不敢讓他們全部復工,目前只有幾個人在干活。
據介紹,苗庵鄉扶貧基地是一個占地600多畝的專業合作社,主要種植萵苣和早春西瓜,帶動土地流轉27戶,直接帶動貧困戶就業20余人,1月20日起,合作社已經按萵苣收割情況分批次種下了西瓜的秧苗,近幾天將全部完成種植工作。
“下雪前,鄉農技站就已經在微信群里給我們發了工作提醒,現在我們的早春西瓜已經4層覆膜,沒有受到寒潮影響,預計能比西瓜大量上市提前20多天,地頭售價能達到2塊多錢。”負責人寧濤告訴記者。
說到疫情之下如何做好春耕春種工作,苗庵鄉黨委書記給記者介紹了三字經:早、準、實。
“‘早’研判春耕春種會遇到什么困難;‘準’確了解農民所需尤其是扶貧基地和特色產業所需;讓全鄉一線抗疫的27個黨組織和全體黨員干部下沉解決群眾‘實’際困難。”段毅說,疫情之下,目前已經形成了鄉黨委統籌,27個黨組織落實,全體黨員參與,農技站和專業合作社相結合的模式,全力開展春耕春種。
果蔬小鎮上起了遠程技術課
大營鎮位于宿州市埇橋區最南部,是遠近聞名的果蔬小鎮,果蔬連片種植面積達到近兩萬畝,果樹品種多,產品銷售全國各地,疫情之下,這里的春耕春種情況如何?
2月16日上午11時許,記者驅車來到大營鎮進行采訪。
在大營鎮和永鎮鄉的接壤處,記者看到疫情防控人員正在對一輛集裝箱貨車進行檢查。
“我們是到利民種苗公司拉西瓜苗的。”貨車司機一邊接受測量體溫,一邊給卡點執勤人員說明情況。
“我們知道,鎮里一早上就安排了,對運送農資產品和種苗的,我們鎮里設了綠色通道,消好毒,測好體溫就可以放行。”在卡點值班的大營鎮農技站長閔軍說。
隨后,記者跟隨他們一起來到利民育苗基地。在那里記者看到,大棚里的西瓜苗長勢正旺,六七個工人正在給西瓜苗嫁接,“忙不過來,忙不過來,要是平時至少幾十個人在這不停的干,今年疫情影響,只能慢慢干。”育苗基地的負責人韓文心說,他的基地一共有10個棚,一個棚50萬株苗左右,一年生產3茬,共計產苗量達到1500萬株左右,現在工人正在嫁接第二茬,只要人力能跟上,就能趕上今年第3茬,能追回損失。
“前段時間最擔心的問題是來買苗子的車過不來,我們這邊也出不去。”韓文心說,“沒想到鎮里專門給我們開辟綠色通道,還主動幫我們打通銷售環節,現在我的苗子不愁銷售,供不應求。”
“春耕春種,農資產品是關鍵。”大營鎮一位負責人介紹,當地黨委政府專門研究應對辦法,構筑物資運輸綠色通道,針對春耕后農資需求增加,以行政村為單位,同意農戶及生產大戶需要的農資,由鄉、鎮農技站統一采購,向農民發放。
“我們鎮還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就是果樹品種更新比較快,對技術的依賴性比較大,但受疫情影響技術指導人員沒法上門服務。”大營鎮農機站長閔軍介紹,“按照鎮里部署,我們和專家建立起了網上遠程技術指導,來解決這個大難題。”
在大營鎮鎮東村,劉飛夫妻倆正在打理自己的梨園,到了該剪枝的時候,但是又不敢輕易下手,怎么辦?“鎮里和專家聯系,他們視頻指導,現在我這20畝地的黃金蜜梨都剪枝完成,就等著地干了再去壓枝了。”劉飛說,到時候還要靠遠程指導,多虧了鎮里給我和農機專家架起了空中課堂。
40多萬畝小麥吃上“營養餐”
埇橋區是農業大區,小麥種植面積達到235萬余畝,在地蔬菜面積達到2.2萬余畝,為了在疫情期間做好田管施肥,埇橋區農業農村局做了哪些舉措?
埇橋區農業農村局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全區小麥已陸續返青起身,正是加強田間管理,促進苗情轉化健壯生長的關鍵時期,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分類實施田間管理,科學防控病蟲草害,落實防災減災的各種措施,有序下田,分時下地,分散干活,努力做到防疫和生產兩不誤。
“目前全區開展化學除草17.719萬畝、化控3.731萬畝、追肥11.515萬畝、病蟲草害防治10.241萬畝。”2月16日上午,埇橋區農業農村局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
方詠梅 張藝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張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