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城市生態環境美不美,首先看看水!作為全省率先開展黑臭水體治理并成為全國首批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之一的宿州市,近年來積極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步伐加快,昔日的“龍須溝”如今已是清水綠岸。近日,記者探訪發現昔日主城區12條黑臭水體的治理已初見成效,不僅水清了,岸旁還建起涼亭、棧道,成為市民休閑納涼的好去處。
三八溝已經變成景觀河。
“污水溝”如今水流清澈
“以前這里是兩段不相連的死水溝,經常有生活污水及其他污水排進來,環境狀況不容樂觀。”日前,記者跟隨宿州市城管局工作人員來到位于宿州市迎賓大道與宿蒙路交口的迎賓公園,工作人員所說的宿蒙大溝補水口就在公園內,而眼前的宿蒙大溝讓人眼前一亮,水流清澈,順著河道穿行于公園內,不少市民在岸邊納涼歇腳。
“我家離這邊有兩三公里,但我常帶孫子來這里遛彎,這里環境不錯。”說起宿蒙大溝,市民馬志榮告訴記者,現在經過改造治理,宿蒙大溝的水成了“活水”,從這里流經幾公里后匯入運糧河,而且岸邊的環境也得到了治理,給人的感覺很不錯。
記者隨后來到宿州市城區另一條黑臭水體三八溝的治理現場。三八溝位于主城區西北部,主要是東西走向,向東接入環城河,全長約5.3 公里,河道沿途穿過首鋼首御、上河城、港利小區等多個小區。經過治理,如今三八溝的水十分清澈。沿著岸邊向西走,記者看到沿途建有涼亭和棧道,有保潔人員在工作。
疏通經絡長“治”久清
記者從宿州市城管局了解到,為了確保水清岸綠,宿州對各條河道進行改造,建設自然駁岸、生態駁岸;建設涵閘對河道水量、水位和流速進行調蓄調控,維持水量水質平衡;在河道內增設增氧曝氣設施、種植水生植物、放養水生動物等,維持生態平衡,構建食物鏈、生物鏈,增強水體自凈能力;與中國科學院水生物研究所合作,研究再造水生態系統,已形成初步應用成果;建設初期雨水收集池,運用海綿理念建設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減少水體面源污染和初期雨水污染。
同時按照“百園融城”及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要求,沿河建設30 個公園、游園,近150 萬平方米的綠地,實施河道亮化工程。建設“城市綠肺”,打造城市生態生活休閑綜合體,讓人們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享受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我們通過多措并舉,充分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建設感知、分析、服務、指揮、監督五位一體的河道智慧管控系統平臺,努力實現水傍人流、人依水走、人水相依的和諧畫面。”宿州市城市管理局一位負責人說。
打造生態宜居美好宿州
宿州“龍須溝”的整治,正是該市致力于生態保護,打造“綠色生態宜居”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宿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步伐加快。
如今,宿州市民感覺最明顯的是空氣質量持續好轉。該市緊緊圍繞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持續加大大氣污染防治監測、精細化管理系統和信息化建設。2019 年1-12 月,該市PM2.5年平均濃度50ug/m3,同比下降8.9%,在全國168 個城市中空氣質量改善幅度位居第一,優良率穩步提升,空氣質量逐年好轉。
更讓市民點贊的是水污染防治。除了記者采訪的黑臭水體改造之外,宿州市強力推進工業污染源治理、流域水環境治理和城鄉生活污水綜合治理。全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居民生活飲用水水質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目前,宿州已基本形成1 個國家級和兩個省級生態示范縣、18 個省級生態鄉鎮、61 個生態村的創建格局。該市把爭創全國文明城市作為加快發展和共建共享的重要抓手,全市上下按照“1+2+N”創建總思路,埋頭苦干、攻堅克難,基礎設施、環境秩序和市民素質明顯改觀,城市面貌煥然一新。今年被授予“全國文明城市”稱號,實現“首創首成”目標。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張濤 魏鑫鑫 王吉祥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