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是全國為數不多的擁有心臟、肺臟、肝臟、腎臟、胰腺、小腸、角膜等所有器官(組織)移植資質的醫療機構。自2017 年3 月成立OPO(器官獲取組織)辦公室以來,累計完成公民逝世后人體器官捐獻120余例,角膜捐獻170例。
心臟移植:3位終末期心臟病患者重獲“心”生
來自安徽舒城的張大爺,反復發作胸痛、胸悶、心悸已經有8 年多,近一年反復住院治療12次。心臟彩超提示張大爺的心臟左心室射血分數僅19%,心臟嚴重擴大達正常兩倍之多,隨時有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致死亡的可能。安徽省利辛縣46 歲的劉大哥高血壓10 年,胸悶氣促5年,未能有效控制。近半年劉大哥感覺癥狀日益加重,稍稍進行體力活動就出現明顯的胸悶氣喘癥狀,并伴有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咳嗽,十分痛苦,反復入院治療情況依然沒有明顯改善。安徽省霍邱縣52 歲的崔大哥6 年前開始無明顯誘因下出現胸悶、氣喘、不能平臥,活動后癥狀加重,就診后診斷為擴張型心肌病,近三年反復住院治療16 次。3 月前崔大哥胸悶癥狀加重,診斷為擴張型心肌病(終末期)、心力衰竭,隨時可能出現心臟驟停猝死。
心臟移植對于他們來說是延續生命的唯一希望。通過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他們相繼匹配到了合適的心臟。8 月23 日、26 日、28 日,由中國科大附一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葛建軍教授主刀,在麻醉科、手術室等科室密切配合下,該院成功開展3 臺心臟移植手術。
目前,張大爺各項生命體征平穩,已返回普通病房進行康復治療。劉大哥和崔大哥目前在心臟重癥監護室進行心肺功能恢復、抗排異、預防感染等治療,恢復情況良好。
中國科大附一院心臟大血管外科是國家衛健委批準的安徽省唯一開展心臟移植和心肺聯合移植的學科。截至目前共開展心臟移植及心肺聯合移植20 例,全部取得成功,并于2017 年開展安徽省首例器官捐獻心臟移植,臨床效果良好。
肝臟移植:2位肝衰竭患者苦盡“肝”來
利辛縣18 歲的小王從小就患有慢性乙肝,半年前開始出現肝功能衰竭急性發作,近半年只能靠人工肝維持替代治療。六安市45 歲的胡先生因“皮膚鞏膜黃染4 月余”就診于當地醫院,后病情加重轉診至中國科大附一院感染病院,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診斷為“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償,肝內外膽管結石伴梗阻”,經手術治療解除膽道梗阻并多次進行人工肝治療后,效果并不明顯,病情危重,隨時有生命危險。對于他們來說,肝移植是拯救生命的唯一方式。幸運的是,他們通過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匹配到了合適的肝源。
8 月23 日及26 日,在麻醉科、手術室、ICU、輸血科及各醫技科室和護理團隊的支持配合下,由中國科大附一院執行院長、普外科專家劉連新教授及王繼洲教授分別主刀,成功為兩位患者實施了肝移植手術。目前,小王和胡先生病情穩定,均已轉入普通病房,現已恢復飲食,能自主下床活動,肝功能各項指標較術前均明顯好轉。
中國科大附一院肝移植中心是安徽省2 所獲得國家衛生部批準的器官移植中心之一,于2003 年開展首例肝移植,2007 年施行首例含肝中靜脈右葉成人親屬活體肝移植。2017 年醫院成立器官移植中心后,肝移植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累計開展肝移植手術60 余例。
肺移植:2位呼吸衰竭患者告別“呼吸的痛”
對普通人來說再平常不過的自由呼吸,對30 歲的小潘和45 歲的韓大哥來說卻是一種奢望。
小潘胸悶氣促伴反復氣胸發作2 年,被診斷為矽肺三期,肺實變嚴重,呼吸功能逐步衰竭,近2 月因肺源性心衰生命垂危;韓大哥咳嗽咳痰6 年,被診斷為間質性肺纖維化,缺氧的瀕死感讓他整夜無法入睡,不吸氧連上廁所都困難。8 月26 日,小潘和韓大哥終于等來了肺源。當日下午6點,在麻醉科、ICU、手術室團隊的支持配合下,在胸外科梅新宇主任的支持下,由柯立主任主刀,成功為小潘和韓大哥進行了肺移植手術,小潘接受了右肺移植術,韓大哥接受了左肺移植術。
自2017 年以來,中國科大附一院肺移植團隊共完成肺移植手術32 例,包括單肺移植、雙肺移植、急診肺移植、ECMO(體外膜肺氧合)輔助下肺移植,手術全獲成功,術后患者生活質量明顯提高,移植例數連續三年位列全國前十。
腎移植:6位尿毒癥患者迎來生命的曙光
透析或腎移植是目前終末期腎病的兩種替代治療方式,腎移植的優勢在于能極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8 月23 日、26 日、28 日,在腎移植科主任劉洪濤帶領下,腎移植團隊成功為6 位尿毒癥患者實施腎移植手術。術后6 位患者均恢復良好。
其中一位接受移植的是位60 多歲老人,“有20 多年的糖尿病,所以血管硬化特別厲害”,據劉洪濤介紹,由于患者體重較大,有基礎疾病,給手術增添了不少難度。“目前患者的肌酐開始下降,尿量也在逐步恢復正常,說明腎臟已經在體內正常工作了。”劉洪濤說。
中國科大附一院每年開展親屬活體腎移植300余例,移植例數連續多年位列全國前三。在全國率先開展ABO血型不相容腎移植特色技術,突破了之前腎移植配型要求血型相合的技術壁壘,取得了良好效果。2020年醫院已開展腎移植117例,其中活體腎移植103例,器官捐獻腎移植14例。
角膜移植:4位眼疾患者重獲光明
在眼科主任溫躍春的帶領下,眼科角膜病及眼視光亞專科主任石磊和眼科副主任醫師梁莉成功將施勇和王大姐捐獻的2 對角膜移植給4 位眼疾患者,使他們重獲光明。
其中,12 歲的男孩樂樂(化名)和18 歲的男孩軍軍(化名)是兩位圓錐角膜患者。圓錐角膜多見于青春期前后,它是指角膜擴張,中央變薄,從側面看呈圓錐形特征,眼科主任溫躍春介紹,“發展到后期會出現急性角膜水腫,形成瘢痕,導致視力顯著下降,需要進行角膜移植。”在溫躍春的帶領下,眼科角膜移植團隊分別為樂樂和軍軍成功移植一枚角膜,幫助他們告別黑暗。
2017 年以來,中國科大附一院眼科角膜移植團隊共完成角膜移植手術191 例。除采用常規穿透性角膜移植術外,團隊還根據患者的不同病情,采用內皮移植術、深板層角膜移植術、小植片角膜移植術、雙板層角膜移植術等不同手術方式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有效提高了供體利用率,降低了術后排斥率,取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得到了患者的高度認可。
器官捐獻:生命的禮物為他人帶來生的希望
8月23日
因突發腦溢血,38 歲的安徽阜陽外賣小哥施勇(化名)經醫院全力搶救,仍不幸離世。這名“80 后”外賣小哥捐獻的一枚肝臟、一枚心臟、一對腎臟以及一對角膜挽救了6位陌生人的生命健康。
人民日報、新華社、中新社、央視新聞等國家、省市級主流媒體“刷屏”報道,千萬網友因這位外賣小哥的凡人善舉感動淚目。
8月26日
阜陽市臨泉縣40歲的王大姐(化名)因顱內出血入院,雖經醫務人員全力搶救,情況卻并沒有好轉,不幸腦死亡。家人悲痛之際,做出大愛義舉,捐獻所有能救治他人的器官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在合肥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見證下,王大姐捐獻了一枚心臟、一對肺臟、一枚肝臟、一對腎臟、一枚胰腺、一對角膜,挽救了7個人的生命,為2人送去光明。
8月28日
45 歲的余大哥是安徽省宣城市人,8 月25 日因顱腦外傷入院治療,雖經全力救治,卻依然持續處于昏迷狀態。雖萬般悲痛,但想到親人的生命有可能通過另一種方式延續,余大哥的家人主動提出了器官捐獻。在安徽省、宣城市兩級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見證下于8 月28 日晚捐獻心臟一枚,腎臟一對。
方雯 方萍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葉曉(圖片由中國科大附一院提供)
特別聲明:
本文由大皖新聞客戶端獨家出品,不在新安晚報版權授權范圍之內。未經特別授權,不得轉載。
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
本欄目常年法律顧問:安徽天禾律師事務所 陳軍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