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8 月24 日至28 日,由中宣部組織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集中采訪活動來到安徽,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13 家中央媒體以及多家省級主流媒體組成采訪團分赴合肥、六安、滁州等地,通過多種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對安徽人民在脫貧致富奔小康道路上取得的輝煌成就進行了宣傳報道。
小額貸款助脫貧,致富不忘眾鄉親
舒城縣位于巢湖西濱,秀麗的風景、優越的區位讓其被冠以“安徽北戴河,省會后花園”之稱。如今,這座古城因為脫貧致富奔小康而再次煥發勃勃生機。
“以前房子倒了沒錢蓋新房,在弟弟家住了好幾年,現在脫貧了,新房也蓋起來了,每年還能有十幾萬的收入!”57 歲的紀道明幾年前還是舒城縣五顯鎮梅山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愛人因交通意外癱瘓多年,孩子尚在讀書,他便在家養鵝營生。
2017 年,六安市委宣傳部扶貧工作隊進駐梅山村,了解到紀道明的情況后,便鼓勵他擴大養殖規模,并為他申請了5 萬元的小額貸款。有了這筆錢,紀道明租了3 畝地新建黃牛和皖西大白鵝散養基地。產業發展了,收入增加了,紀道明僅2017 年就增收5 萬元,不僅摘掉貧困戶的帽子,還成了遠近聞名的養殖大戶。
脫貧致富,不忘鄉親。2017 年以來,紀道明通過提供就業崗位和入股分紅的形式,幫助村里幾十戶家庭增加了收入。
紀道明的成功是梅山村脫貧致富的一個生動縮影。從2014 年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村,到2017 年底實現貧困村出列,梅山村僅用了3 年時間。
經濟日報高級記者祝慧春表示,這次來安徽采訪,她對安徽有了全新的認識,看到老百姓的生活蒸蒸日上,也真切感受到幸福生活都是奮斗出來的。
回鄉創業成網紅,帶領村民奔小康
近兩年,“李子柒”這個名字火遍大江南北。而在舒城縣山七鎮燕春村,也有這樣一位“90 后”,她放棄大城市的工作回鄉創業,靠著一部手機和一臺簡易的手機支架,通過直播的形式幫鄉親們售賣農產品,帶領村民脫貧致富,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舒城李子柒”,她就是網紅農民——張志菊。
20 多年前,剛出生2 個月的張志菊便遭父母遺棄,后跟隨養父長大。2017 年,養父被確診為癌癥晚期,張志菊辭去了在杭州的工作,帶著養父四處求醫,也欠下了18 萬元的債務。為了還債,張志菊便將家中田地耕種起來,還自學養殖技術,飼養了黑毛豬、山羊、雞、鴨等家禽。
2018 年,張志菊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取得相關資質后,她便開始在各大電商平臺開起網店。2019 年,張志菊通過網店、抖音、微信直播銷售農產品近百萬元,帶動山區農民增收。這個曾經為了照顧養父放棄大城市的女孩,如今成了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的領頭人。
張志菊回鄉創業的故事給科技日報記者陳曦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她看來,安徽的發展質量超出其想象,“不光是科技創新,民生工作也做得非常好。”
通腸洗胃保安全,青山綠水促發展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是個好地方。”為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從2015 年起,鳳陽縣委、縣政府實施了“通腸洗胃”工程,即對濠河進行“通腸”,對嘆兒灣水庫進行“洗胃”。
“過去一到汛期,這里校車沒法過,我孫子上學都成了難題。今年情況好太多了,水這么大,這里也沒被淹,校車照樣通行!”在鳳陽縣大廟鎮林橋村,村民高志安對“通腸洗胃”工程贊不絕口。
鳳陽縣委書記徐廣友告訴記者,目前“通腸洗胃”工程已經完成四期,在今年汛期發揮了巨大作用。“今年濠河的水位達到歷史第五高,濠河堤壩仍安然無恙,沒有出現像往年洪水時堤壩搶險忙亂情況,河道通暢,順利將洪水導入淮河,沒有形成內澇。”
據介紹,待項目全部完工后,嘆兒灣水庫可恢復蓄水庫容200 萬立方米,濠河可發揮防洪、灌溉的功能,濠河也將呈現“河水碧波蕩漾、鰷魚歡快游蕩、堤岸鮮花盛開”的景象,實現“通腸洗胃保安全、青山綠水促發展”的目標。
中國新聞社記者程宇表示,返程后,她將會結合在安徽的所見所聞,用全媒體的形式展現安徽發展的蓬勃勢頭,讓更多人了解安徽人民的奮斗故事。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 記者韓誠 攝影報道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