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連接雇主、保姆與中介的三方平臺,家政服務信用信息平臺會給行業帶來何種改變?對于入戶的家政服務人員及監管方來說,在與雇主相處的過程中,又有哪些故事?日前,記者進行了采訪。
人物一“金牌月嫂”吳小翠:付出專業 收獲信任
八年前入行,如今已是“金牌月嫂”。吳小翠曾經歷過剛入行時的信心不足、經歷過因為一句話被雇主投訴……但這些都沒有讓吳小翠退縮,她通過自己的專業與誠信,收獲了客戶的擁抱和感謝。
已服務過幾十戶家庭
記者打了幾次電話才聯系上吳小翠,鈴聲響了好一會她才接電話,“平時帶寶寶的時候不能接電話,現在寶寶睡著了,可以說一會話。”1973 年出生的吳小翠已經做了8 年的月嫂,現在是一名“金牌月嫂”,“每年最少要做十家,到現在也做了七八十家了。”按照一般一單26 天來計算,吳小翠每年休息的時間很短。
做了多年的母嬰護理工作,吳小翠不僅沒有對自己的工作產生厭倦,反而越來越喜歡小孩。“有時候在外面看到別人的寶寶,我都覺得特別萌。要是看到一些大人帶寶寶的方式有些不對,我還會說說我的建議。”吳小翠說,在這份工作中,她通過自己的專業,給寶媽和寶寶帶來幫助,自己很有成就感。“上一戶我走的時候,寶媽突然哭起來了,我看著也很感動。”在吳小翠的心中,這些都是這份工作給她帶來的收獲。
信心與經驗一同成長
8 年的母嬰護理工作,讓吳小翠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一開始的時候,我以為要把寶媽和寶寶各個方面都照顧好,恨不得讓寶媽什么事也別做,但我后來發現這樣其實也不好。”吳小翠說,有些剛生產的寶媽心情會容易受到影響,如果讓她自己參與到照顧寶寶中來,能更加順暢調節情緒。
有些經驗的積累是從困難中獲得的。“剛開始做月嫂的時候,在客戶家里,做一個事情,寶寶的奶奶可能說這樣做不對,寶寶的外婆又說那樣做也不對,搞得我自己都不知道該怎么做了。”后來,如果服務的客戶提出不同意見,她會和客戶溝通,讓客戶相信她的做法。客戶發現她專業的做法是對的之后,也會對她更信任,她自己也更有自信。
曾因為一句話被投訴
在吳小翠看來,母嬰護理雖然也是上門駐家提供服務,但每一單的時間一般只有一個月,最長的也只有兩個月。同其他需要幾年時間提供育兒服務或者照顧老人的家政工作相比,月嫂與客戶的相處時間并不長,其專業水平是客戶認可的最重要標準,與客戶和諧相處也是另一個因素。
吳小翠告訴記者,多年前她有一位客戶家的男主人是公務員,當時正值汛期,常常夜里值班。有一天,原本說夜里不回來的男主人突然回來了,去開門的吳小翠問了一句“怎么回來了?”當時男主人沒有說什么話,吳小翠也沒有覺得有什么不對勁。
但吳小翠結束那位客戶家的工作一段時間后,公司的領導告訴她,那位客戶家的男主人曾向公司領導說了那件事,認為吳小翠說的那句話是“管了不該管的事”。“我其實只是隨口關心地問一句,沒想到他會覺得不舒服。這件事之后,我在客戶家說話會更小心一些。”吳小翠說,公司常常會組織大家一起交流經驗,她也會經常將自己的心得分享給同事。
王文佳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 記者曹慶 陳牧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