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中國有句古話,“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這其實說的是一門古老的民間手藝——鋦瓷,一種把破碎的瓷器用金屬修復的技術。在淮南謝家集區孫廟鄉,收集瓷器20多年的農民黃健,從去年上半年開始,自學了“鋦瓷”這門傳統手藝。目前,他已經修好了約百件瓷器。
黃健修復的瓷器。
黃健平時在家務農,種完地后就在附近打打零工。此外,他還是一名陶瓷收藏愛好者。小時候,黃健就對中國古代文化,特別是瓷文化感興趣。上世紀90 年代,黃健開始收集古代的陶器、瓷器。
“剛開始,我從田地里撿過一些古瓷片。我先是觀賞,然后再仔細研究這些瓷片。”黃健說,再后來,他從有意愿轉讓古瓷器的老鄉、藏友手里,購買一些古瓷器,目前已花費了幾萬元,“這是一個過程,我也不是一下子就喜歡上收集瓷器的。”
前年年底,黃健在打零工時意外把腿搞骨折了,考慮到以后干不了重活,加之個人愛好,就從2019年上半年開始自學“鋦瓷”這門傳統手藝,“我之前沒有親眼見過鋦瓷,也沒人指點,主要是上網查資料學習。”黃健說,“如果能把破碎的瓷器修好,最起碼觀賞性能增強一些。”
黃健在修復瓷器。
黃健介紹,“鋦瓷”現已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是一門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傳統手藝。黃健收藏的大部分瓷器是從朋友手中受讓來的,有時逛古玩市場也會買點,“殘片在他們手中就是一堆碎片而已,在我這里,可以讓它們重新恢復以前的風采。”
經過上網查詢“鋦瓷”的相關資料,反復觀看、琢磨,大約半年時間,黃健初步掌握了“鋦瓷”的一些技巧。目前,黃健已修復瓷器約百件,大多數是他自己收藏的瓶、罐、碗、盤、盞、壺等,有南宋時期的,也有清代的。此外,他還幫助來自合肥、淮南等地的收藏家修復古瓷,“別人拿來修的大概占三分之一。”
黃健第一件鋦瓷作品,是家中一件普通的碎碗。在熟悉了鋦瓷的步驟、掌握了鋦瓷的技巧后,黃健才開始修復古代的瓷器。在黃健的工作臺上,放著電鉆、小鐵錘、鐵砧等。
“鋦瓷”復雜不復雜?難不難?黃健說,“只要細心一點,靜下心來做,不是太難的。”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 記者許佳(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