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6 月11 日,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安徽省主場活動將在馬鞍山市含山縣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舉行,屆時凌家灘紅燒土塊遺跡考古發掘現場將展現在公眾面前。同時,作為2020 年度國家文物局批準的安徽7 個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之一,凌家灘遺址再次啟動發掘。
市民可參觀紅燒土塊遺跡
“將于6 月13 日到來的2020 年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主題是‘文物賦彩全面小康’。”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省文物局局長蔡小莉說,今年我省主場活動地點在馬鞍山市含山縣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活動內容主要包括啟動儀式、非遺項目展示、遺址公園圖片展,以及參觀凌家灘文明探源館、考古工作站、紅燒土塊遺跡考古發掘現場、墓葬祭祀區和防洪工程等。現場還將頒發“2018-2019年安徽十大考古新發現”和“2019年安徽省最美基層文物保護員”獲獎證書。
除了在含山舉行的主場活動,今年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全省各地將圍繞“文物賦彩全面小康”主題,同時舉辦200 多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各地群眾都有機會參與。安徽博物院、省考古所將共同推出——“3600 年前的‘家’來了”線上展出,通過發掘視頻和相關資料,將讓公眾對肥西三官廟遺址有更深入的了解。
凌家灘遺址迎再次發掘
備受關注的凌家灘是長江中下游巢湖流域迄今發現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期聚落遺址。自從1987 年發掘以來,總發掘面積達4780 平方米,出土文物2200多件,玉龜、玉版、玉人、玉勺等100多件文物現被珍藏在故宮博物院。
作為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安徽省主場活動的重要內容,今年最受關注的凌家灘紅燒土塊遺跡考古發掘現場將展現在公眾面前。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凌家灘遺址2020 年度主要發掘地點位于崗地南端的紅燒土密集分布區,該項發掘也是“考古中國: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課題安徽地區的唯一發掘地點,同時作為長江流域5 處區域中心聚落之一被納入新一輪“中華文明探源研究”課題。據了解,本次發掘工作已于近日啟動,計劃采取分段揭露的方式,即每隔10 米左右布一條長30~40 米、寬2 米的長探溝,以了解宏觀布局。按照國家文物局的審批意見,此次發掘揭露至紅燒土層面即停止下挖,在組織相關領域專家論證后,再研究后續工作思路。
我省考古發掘驚喜不斷
據悉,我省有不可移動文物25005 處,其中國保單位175 處、省保單位915 處;各類博物館、紀念館242個,國有可移動文物115萬余件。
“2020 年仍將是安徽考古驚喜不斷的一年。”蔡小莉說,近年來我省考古發掘不斷取得新進展,完成引江濟淮工程34 處發掘任務,淮南武王墩搶救性考古發掘項目獲國家文物局批復,東至華龍洞、肥西三官廟等6 個發掘項目入圍近3 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20 年度國家文物局批準了安徽7 個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總發掘面積6160 平方米,分別是繁昌縣人字洞遺址、含山縣凌家灘遺址、蚌埠市禹會村遺址、壽縣壽春城遺址西圈墓地、淮南市武王墩墓葬、繁昌縣繁昌窯遺址、鳳陽縣明中都城三大殿遺址。其中,凌家灘、禹會村、壽春城和明中都城遺址是配合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開展的考古工作,人字洞、繁昌窯遺址是配合大遺址保護工程實施的考古項目,武王墩墓葬是因墓葬被盜而進行的搶救性發掘。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張曉嶸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