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新冠肺炎疫情,注定會成為江淮兒女共克時艱的生動注腳。
瘋狂的病毒,無情地侵蝕著人的生命。然而疫情之下,燃燒著一顆顆火熱的心。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眾多安徽企業義不容辭抗疫情,義無反顧抓生產,用聚沙成塔的愛心和無與倫比的智慧,詮釋著如春天般溫暖的社會責任。
有大義大愛,有大智大勇,皖企扛起“硬核”擔當。
安徽海螺集團采購的近6萬只醫用口罩運抵合肥。
解囊相助 大疫面前顯大義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每天不斷增多的確診病例,讓很多人一度焦心又無助。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大疫面前,誰都不是旁觀者。 “我們能做的,就是趕緊籌集各種物資支援防疫。”位于合肥市高新區的華米科技立即決定取消公司年會,將開年會的錢用來購買醫療物資。算上原本辦年會的錢,華米籌集了1000萬元愛心資金購買醫療物資,馳援各地的醫療機構。
不僅有華米,安徽企業紛紛站了出來,捐款捐物支援各地疫情防控。1月31日,安徽海螺集團購買的近6萬只醫用口罩運抵合肥;同日,省投資集團捐贈價值約 115 萬元的防疫物資;2月2日,中煤礦建集團緊急采購的7萬只醫用口罩和1萬套醫用防護服運抵合肥;安徽格力向亳州、蕪湖、合肥等地多家醫院捐贈了空調、冰箱以及醫用級空氣消毒凈化器……
一邊是嚴峻的防控形勢,一邊是物資嚴重緊缺的現狀,想要弄到一線需要的防疫物資,著實不容易。疫情發生以來,安徽企業想盡一切辦法,動用一切力量,調動一切資源,開辟一切渠道,采購一線急需物資,緩解疫情防控的燃眉之急。
安徽省紅十字會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從1月26日發布接受社會捐贈的公告之后半個月時間,累計接受社會捐贈款物22108.90萬元,其中資金17837.27萬元,口罩、手套、防護服、藥品、病毒檢測試劑盒等物資價值4271.63萬元。
這其中,大型國企、上市公司彰顯社會責任,不少企業捐款都在500萬元以上。各地民營企業捐款捐物的積極性也空前高漲,超過1000家民企慷慨解囊。
肥東縣一家企業的員工戴著口罩在生產線上忙碌。
物資保障 關鍵時刻不掉鏈
口罩短缺、防護衣緊俏,醫療機構的醫用物資紛紛告急,市民一時也難以買到急需的防疫用品。
疫情面前,無論企業大小,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成了安徽企業的真實寫照。為了做好這場全民戰“疫”的物資保障,全省相關防護、藥品、消殺、器械等應急物品生產企業克服困難,第一時間恢復生產,提高產能。
員工回來了,設備又轉了起來。安徽莫尼克醫用材料有限公司春節沒放假,日產400套醫用防護服;合肥高貝斯醫療衛生用品有限公司緊急召回工人,新增設備 12 臺,日產防護服3000件,產能擴大了15倍;合肥潔爾衛生新材料公司24小時不停機,日產防護口罩10萬只;接到火神山醫院的訂單需求后,蕪湖市博納塑膠制品有限公司加班加點,免費趕制了一批醫用布草車……
事實證明:越是緊要關頭,越能彰顯企業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與擔當;越是關鍵時刻,越能體現企業從容應對的能力與執行力。
2月20日,在黃山富田精工的廠房內,首臺套高速防護口罩專用生產線投入使用。轟鳴的生產線上,每分鐘可生產防護口罩500片,每天可生產 60 萬到 70 萬片。如此之高的產能,來自企業的擔當。大年初五,接到省疫情防控應急綜合指揮部指令后,企業便第一時間召集研發人員,僅用6天就完成全自動高速立體口罩生產設備的圖紙設計。隨后,37條生產線全部滿負荷生產高速口罩生產設備,120多名一線工人加班加點趕制第一批產品。
生產不停頓、供應不掉鏈、市場不斷供,生產應急物資的安徽企業用實際行動為疫情防控筑起堅強的后盾,也為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贏得了時間。
“合肥造”智能配電設備馳援武漢火神山醫院建造。
智慧抗疫 科技皖軍展拳腳
在這場無聲的戰役中, “科技皖軍”成為智慧抗疫的生力軍。安徽素有“創新基因”,眾多高科技企業爭分奪秒,在戰“疫”一線大展拳腳。
2月2日,僅用8天時間,一座可容納1000張床位的武漢火神山醫院完工。在與疫情賽跑的“中國速度”中,就有安徽科技企業的助力。
作為首批支援武漢防疫工作的企業之一,總部位于合肥高新區的中電博微智能及其戰略合作企業生產的智能配電設備經調試完畢后,火速馳援武漢,為火神山醫院順利建設貢獻了安徽力量。
位于蕪湖市南陵縣的來邦科技作為生產病房護理對講、ICU探視系統的企業,在得知武漢火神山醫院籌建的消息后,緊急集結員工,加急生產醫護對講系統,確保按計劃進度完成任務。
科大訊飛依托人工智能技術研發的“智醫助理”平臺,為醫生診斷提供及時、準確、有效的醫療數據。疫情期間,在安徽、湖北、北京、浙江等15個省市通過隨訪,向公共防疫部門提供分析報告。
如何遏制病毒在公共場合的傳播和交叉感染,是公眾關心的焦點。安徽省東超科技有限公司緊急研制改裝出一款無接觸式多功能自助終端設備,使用者不需要與屏幕接觸,點擊空中成像,就能完成掛號預約繳費等多功能自助服務,避免交叉感染。
安徽安龍基因科技公司率先開發出“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核酸檢測試劑盒”,僅需90分鐘即可檢測出患者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篩選出早期感染者。
以科技為支撐,與病毒搏斗,與時間賽跑,科技皖軍在一線各顯神通,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交出一份亮麗的科技答卷。
蕪湖鐵騎幫助接送復產復工務工人員專用車引道。
復工復產 皖企按下快進鍵
戰“疫”尚不能松懈,在發展經濟的戰場上,同樣需要迎難而上。隨著復工復產的號角吹響,安徽企業按部就班抓生產,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2月15日,由中鐵四局承建的安徽滁州到江蘇南京城際鐵路二期工程又傳出機器的轟鳴聲。與此同時,引江濟淮、商合杭高鐵南段、蕪湖至黃山高速公路、G40滬陜高速滁州支線等一批重點工程,以及8.5代TFT-LCD超薄浮法玻璃基板生產線等一批產業項目陸續復工,重大項目建設按下快進鍵,復工復產展現新氣象。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全省企業和項目復工復產正加快推進。截至2月28日,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17616 個,復工 17160個,復工率 97.4%;復工人數 176.2 萬人,占全省上年同期人數的67.1%。
在復工復產的過程中,不少企業遇到了難題,但辦法總比困難多。我省通過保障疫情防控物資生產供應、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加大金融助企力度、加大“四送一服”等多項措施疊加,推動符合條件的企業盡快復工復產,幫助已復工復產的企業穩定運行。
如何讓人員盡快到崗?我省鼓勵各地和企業通過“點對點、一站式”包車、企業間拼車等直達運輸的方式,接送員工返程返崗。合肥與阜陽、淮南、宿州、安慶等省內人社部門對接,廣泛發布就業崗位信息1.1萬個,共開展農民工返崗包車210趟次,接回省內員工5000多人。
越來越多的企業員工踏上返崗的路程,更多行業、更多企業正在準備復工。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小微企業,在這場無聲的戰“疫”中,每家皖企都在努力,用甘于奉獻的精神助力防控,用迎難而上的勇氣詮釋擔當。希望與夢想同在,皖企正闊步走進春天。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吳碧琦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