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又是一年新春到,又是一年話生肖。每年春節前夕,新安晚報都會推出集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的生肖專題稿件,深受讀者歡迎。
2020 年春節將至,本報推出《鼠年說鼠》,梳理我省與鼠有關的地名以及傳說故事。記者從省民政廳區劃地名處了解到,我省與鼠有關的地名還真不少。有的村莊因形似老鼠,而得名老鼠洼;有的因過去鼠害嚴重,當地居民組織滅鼠,故得名打鼠沖;還有的地名雖然沒有鼠字,但也與鼠有關,且源于《詩經》,你能想到是哪里嗎?
春節前,人們挑選各種與鼠有關的玩偶。
地形似老鼠,取名帶鼠字
在滁州市來安縣新安鎮有一個村落叫老鼠洼,因村莊地形似老鼠,且地勢低洼,因而得名。無獨有偶,在金寨縣桃嶺鄉有一個村落叫鼠子灣,也是因其地形似老鼠,“灣”常用作自然村的名字。
記者注意到,金寨縣含鼠的地名還真不少。有的因地形像老鼠,有的則是形似老鼠的某一個部位而得名。比如槐樹灣鄉有一個村落叫老鼠尾巴,因為地形似老鼠的尾巴。南溪鎮有一個地名叫老鼠嘴,也是因為這一帶地形似老鼠的嘴。
不止金寨縣有“老鼠尾巴”,黃山徽州區楊村鄉有一個村落也叫老鼠尾巴,因附近有一座山,形狀像老鼠,到該村落處恰好是尾巴位置。歙縣坑口鄉也有一個村落叫老鼠尾巴,也是地形似老鼠的尾巴。石臺縣仙寓鎮有一個地名叫老鼠尾,因該地為兩山夾一塢的地形,狹長形似老鼠尾巴的緣故。
老鼠個頭比較小,有的村莊因為小而得鼠名。比如祁門縣古溪鄉有一個村落叫老鼠坦,正是因為村地狹小,且地勢平坦。寧國市霞西鎮有一個村落叫老鼠塢,緣于此地幾沖相連的一個出口比較窄,所以以鼠為喻。
春節前,人們挑選各種與鼠有關的玩偶。
以前老鼠多,也會取鼠名
不僅含鼠字的村莊多,老鼠山也不少。寧國方塘鄉、郎溪縣十字鎮、南陵縣何灣鎮都有一座老鼠山,均是因山形如鼠,故而得名。
有的地名是因地形,而有的是與過去老鼠多有關。如金寨縣燕子河鎮有一個地片名叫打鼠沖,原因是此處以前鼠害嚴重,當地村民組織滅鼠,這一帶因此被稱為打鼠沖。
天長市金集鎮有一個村落叫作老鼠窩;祁門縣祁山鎮與歙縣桂林鎮均有一處地方名為老鼠塢,原因都是因為這些地方以前老鼠較多,且地勢四周高中間低,塢常作地片名稱,故而得名。廣德縣邱村鎮有一個地方因為老鼠特別多,且位于山沖處,得名老鼠卡。
春節前,人們挑選各種與鼠有關的玩偶。
地名沒鼠字,卻因鼠而來
涇縣涇川鎮有一個洞穴名叫鹽鼠洞,不過并不是因為里面老鼠多,而是洞內蝙蝠較多。蝙蝠方言為鹽鼠,當地傳其夜間偷吃食鹽,得名鹽鼠洞。
記者梳理發現,很多含鼠的地名,或形狀或歷史都與“鼠”有關。但亳州市蒙城縣樂土鎮的名字,乍一看與“鼠”沒有任何關系。非也!記者從省民政廳區劃地名處了解到,該鎮之所以名為“樂土”,源于《詩經》里的詩詞。
“‘樂土樂土,爰得我所’。這是《詩經》中《碩鼠》的詩句。”相關人士說,這首詩是古代人反腐敗的呼聲,“‘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意思是:大老鼠呀大老鼠,別吃我種的玉黍黍,多年來是我養活了你,而你對我卻不肯照顧。我發誓要離開你,去找理想的好樂土。樂土呀樂土呀,那才是安居樂業的好去處。”
相關人士解釋說,這個名字反映了千百年來,人們祖祖輩輩都盼著那讓人心馳神往的樂土,蒙城縣樂土鎮的名字正是由此而來。
李潔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鐘虹/ 文 王從啟/圖
□延伸閱讀
在漢語文化中,老鼠往往代表著負面的意蘊。但其實民間傳說里,也不乏老鼠的正面形象。傳說天地之初,混沌未開。關鍵時候老鼠勇敢地把天咬開一個洞,太陽的光芒終于出現,陰陽就此分開,民間俗稱“鼠咬天開”,老鼠也成為開天辟地的英雄。“老鼠嫁女”“老鼠娶親”的年畫和剪紙也在不少地區的過年習俗中出現。
詩歌里的“貓和老鼠”
用十二種動物代表十二地支,代表人出生年份的屬相,在中國由來已久。十二生肖里,龍出現最晚,以老鼠領銜的其它生肖,早在先秦時就已基本定型。最遲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已經將十二生肖作為屬相用于說明人出生的年份了。
最早的“詠鼠詩”,出現在《詩經》里。《詩經》的《國風》中有兩首以鼠為題的詩,一首是《相鼠》,一首是《碩鼠》。《相鼠》第一章寫道:“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諷刺人沒皮沒臉。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碩鼠》則用大老鼠喻貪官污吏剝削者。兩晉時期著名文學家、訓詁學家、風水學者郭璞長期生活在南京,也寫過關于神奇的老鼠的詩,傳世的有《鼮鼠贊》《飛鼠贊》《鼯鼠贊》《鼷鼠贊》《鼫鼠贊》五篇。宋代胡仲弓的《睡貓》詩寫道:“瓶呂斗粟鼠竊盡,床上貍奴睡不知。無奈家人猶愛護,買魚和飯養如兒。”陸游也寫過類似的詩。可見,不能抓老鼠的寵物貓,在宋代就很流行了。
小說里的“老鼠精怪”
中國古代小說的“老鼠精”也不少見。比如《西游記》第二十一回有黃風嶺黃風洞的黃風怪,后來被靈吉菩薩降服;第八十一回里陷空山無底洞有個女妖,要活捉唐僧成親。這倆老鼠精,一個偷佛祖靈山的香油,一個偷如來的香花寶燭,真可謂是一對“鼠中神偷”。
清代晚期無垢道人的小說《八仙全傳》里描寫了老鼠修成正果。有次大水災,橋梁被沖毀,有老鼠銜枝搭橋救人,最終力竭被大水吞噬。這一舍生取義的壯舉感動了仙人文美真人,他賜給老鼠一枚仙果,助其長出翅膀,并收其為徒,最終成仙得道,就是八仙之一的張果老。
中國文學中大量出現精怪故事是從《搜神記》開始的,其中就有老鼠精的故事。宋代《太平廣記》中也有鼠妖為禍人間的故事。小說《隋唐演義》的結尾,借仙人之口講述因果輪回,原來隋煬帝是終南山下一個老鼠精轉生,再轉生則是楊貴妃。也有和人類相愛,且歷經磨難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好老鼠精。在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里有一篇《阿纖》,就是講一家人如何認可老鼠媳婦,最后生活幸福美滿的故事。
故事里的“仁義老鼠”
老鼠并不總是貪婪的形象,在古代筆記小說里記錄了幾件所謂的“真實事件”,是關于鼠的報恩和仁義。
唐代傳奇小說集《宣室志》中一則故事《李甲》,說這家人好幾代都堅持不殺生,甚至為了不傷害老鼠,家里從來都不養貓。有一天,李家邀請全族親友,在大堂下聚會飲酒,門前忽然來了幾百只老鼠,紛紛像人一樣站立,用前爪鼓掌,大家紛紛跑出來觀看。這時,大堂忽然坍塌了,李家沒有一個受傷。“鼠固微物也,尚能識恩而知報,況人乎?”
《聊齋志異》里也有《義鼠》的故事:蛇吞下老鼠的同伴,老鼠反復攻擊蛇,直到把吞下的死鼠吐在地上,才作罷。它用鼻子嗅著自己的同伴,吱吱叫著悲鳴痛悼。最后,用嘴銜著死鼠離開了。蒲松齡的朋友張歷友還為此寫了一首《義鼠行》,讀來很有觸動。
據《揚子晚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