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昨天,和記者聊起志愿捐獻遺體的事,劉宏堯老人臉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確實很高興,感覺心里很敞亮。”劉宏堯說,作為曾經的貧困戶,能以這樣的方式回報社會的幫扶、回報黨的恩情,他覺得特別值,特別有意義。
劉宏堯今年71 歲,家住宣城市宣州區水陽鎮惠豐村橋頭組,曾經是村里的致富能手,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就在家里蓋起了兩層小洋樓。但不幸的是,他的兩個兒子相繼被發現患有間歇性精神疾病,一家人的生活也由此變得拮據。2014 年,劉宏堯家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各級部門的幫扶下,他家于2016年脫貧。
“我們能過上好日子,要感謝國家的扶貧政策。”劉宏堯說,去年,他和老伴都生病了,國家的健康扶貧政策給了他們很大的幫助,“我老伴治療甲狀腺病,一共一萬多元的治療費,我們自己只出了不到兩千;我支氣管炎治療費三千多塊錢,自己只出了三百多。國家政策好啊,幫我們解決了大問題。”也正是這件事,讓他萌生了捐獻遺體回報社會的念頭。
宣州區數據資源管理局的王宣是劉宏堯一家的扶貧幫扶人。去年12 月的一天,他又來到劉宏堯家里看望,了解他們一家最近生活得如何,有沒有什么需要幫助的。這次,劉宏堯老人鄭重地向他提出要捐獻遺體。王宣告訴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他從老人的話語中,聽出了真誠與期盼,于是幫老人聯系當地紅十字會咨詢相關政策與流程。很快,老人和宣州區紅十字會確定了簽訂捐獻志愿書的日子。
1 月14 日,劉宏堯老人一大早起床,將屋子里外打掃干凈,等待著來自宣州區紅十字會的客人。當天上午,確認各項信息后,劉宏堯老人拿起筆,在《志愿捐獻遺體登記表》上鄭重地簽字。這是今年宣州區簽訂的首例遺體、眼角膜、人體器官捐獻志愿書。
劉宏堯老人對記者說,他喜歡讀書看報,在新聞里看到愛心人士捐獻遺體的事跡,感覺自己找到了回報社會的方式,“等我去世后,把遺體捐給國家,做醫學方面的研究也好,給其他病人使用也好,只要能讓其他病人更好地活下去,也算我沒白來世上走一遭,沒白享受國家的好政策。”
更令劉宏堯高興的是,他的舉動感染了家人。他的小兒子表示,等自己百年以后,也要捐獻遺體和器官。而孫女得知此事后,也為劉宏堯豎起了大拇指。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陳瑞 曹慶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