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每年兩會上,養老都是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話題。據統計,近年來,我省老年人口持續增長,60 歲以上人口已逾千萬,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養老服務需求日益增長。如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如何做到老有所養? 對此,代表委員們各抒己見,建言獻策。
如何“ 照顧”好老人,已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新安晚報資料圖片)
省政協委員高慧:健全農村養老時間銀行機制
近年來,國家對養老問題越來越重視,并對城市養老推出了多種模式和有效辦法,省政協委員、安徽農業大學林學與園林學院教授高慧認為,目前我省農村養老狀況尚不足以令人滿意。要實現2020 年我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其中最難啃的“硬骨頭”就是農村的失能、失智、高齡、貧困等老年人口。
高慧說,調查統計顯示,我國60%以上的老年人口居住在農村,農村的養老需求呈現出強烈而迫切的局面,且大約98.5%的農村老人愿意留在熟悉的現居住地養老。為解決農村養老問題,高慧建議對入住農村養老院的老人給予適當補貼,以減輕入院經濟負擔。“如果把對養老服務機構的補貼改為補助入住的老人,再加上老人自己的養老金,兒女只要再貼補少量資金就夠了。這樣一來,老人、兒女、養老機構就都滿意了。”
此外,高慧建議建立健全養老時間銀行機制,帶動養老志愿服務。“建議學習國外的成功經驗,鼓勵更多人加入養老志愿者隊伍,特別是同鄉的尚有勞動能力的農民,發展老人間、鄰里間、族群間的交往互助,所服務的時間存入‘養老時間銀行’,待自己年老后支取,以獲得相應的服務,實現互助養老的良好風氣。”
在促進農村醫養結合方面,高慧希望我省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更好地滿足農民養老需求,并加強對社會養老機構的管理和監督。“目前養老機構良莠不齊,對于養老院的服務要加強管理和監督,促其不斷提高服務質量,淘汰不合格的養老機構,讓口碑好的、有品牌的連鎖養老機構發展得更好。”高慧說。
省政協委員田戰雷:建立養老基金異地協查機制
省政協委員、馬鞍山市政協原副主席,市教育局副局長、高級講師田戰雷說,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提高,領取養老保險待遇的人數逐年增多,基金支付壓力也日益凸顯。養老保險基金是老百姓的保命錢,社會關注度高,輿論壓力大,防范化解風險,確保基金安全,是各級政府的責任,也是促進社會公平、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田戰雷建議,由省級相關部門牽頭,建立平臺互通、數據共享、不同層級深度融合的國家養老基金異地協查機制。田戰雷說,可以加強部門間數據融合,做好事前預防。建議省政府牽頭,建設省級層面涵蓋公安、民政、衛生、司法、社保等多部門人員信息數據庫,要求各地在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中,做好人員信息管理“云數據”,強化不同層級數據的深度融合,定期按要求交互比對,提取可疑人員信息,“清單式”推送至各地社保業務平臺,從根本上解決省市部門間數據分散、難以融合等問題。
另外,可以開放部門平臺接口,做好事中核查。加速推進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設,按照層級權限有序對各級社保經辦機構開放查詢接口,實現相關事項實時查詢,即查即辦,提高效率,方便群眾。
田戰雷還建議,規范異地追繳流程,做好事后整改。針對常住異地人員虛報冒領養老保險待遇追繳難的問題,建議在部級、省級層面制定統一的操作規范和業務流程,明確責任,加強配合,形成合力,實施信用監管,提高追繳成效,確保養老基金安全。
省人大代表朱紅英:探索新的養老醫保支付模式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老人對醫養結合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以合肥市為例,全市失能失智、半失能失智老人約23 萬人,其中完全失能失智老人近8萬人,養老中的醫療服務需求十分迫切。”省人大代表朱紅英表示,我省作為全國醫改試點省,應該以老年人基本養老公共服務民生工程和三醫聯動為考量,積極探索新的養老醫保支付模式。
去年,圍繞提升患病老年人康復護理質量,朱紅英做了深入調研。她告訴記者,當前制約老年慢性病康復護理服務發展的因素之一在于相關醫保政策還不完善。“一邊是老年患者把綜合醫院當作養老院,加重了醫保負擔,產生了不必要的浪費;另一邊是許多康復醫院、老年病醫院、護理院等老年康復護理專業機構沒有進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機構范圍,享受不到醫保支持,導致專業服務尚未真正形成規模。”
朱紅英建議,相關部門應對全省老年慢性病醫保費用進行核算,制定合理的分類醫保支付標準,促進老年康復護理機構健康發展,使更多老年患者享受到高質量的康復護理服務。
省人大代表楊華:給予尊老愛老家庭一定補貼
近年來,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和占總人口的比重持續增長,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為了積極應對老齡化,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養老金連續上調、養老服務隊伍建設不斷加強、制度性規范不斷確立,痛點、堵點問題逐一解決。我省在養老服務方面也積極探索,成效顯著,但在省人大代表楊華看來,我省在農村養老服務方面仍需加強。
作為一名來自基層的省人大代表,楊華在退休前干了29 年的村黨委書記。在任職期間,楊華發現,農村很多老人面臨著養老困境,“一些家庭經濟條件不好,子女在外打工,老人在家就沒人照顧了。”
“這些六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年輕時對社會貢獻很大。”楊華說:“他們是城市建設發展的主力軍,現在社會發展了,也要讓他們在晚年享受幸福生活。”楊華說,除了在農村設立養老機構將無人照顧的老人集中供養外,還要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將“尊老愛老”的風氣發揚光大。
楊華建議,政府可以對尊老愛老的家庭給予一定補貼,“四世同堂或者是五世同堂的家庭是非常幸福的,一家人其樂融融。政府可以給予這樣的家庭一定的補貼,通過這種方式來鼓勵社會養成尊老愛老的風氣,這樣也能更好地為養老事業發展提供幫助。”
趙琳 周方婷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徐琪琪 項磊 劉旸 葉曉 姚一鳴 韓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