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 月12 日,安徽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開幕,會后3 位省人大代表進入“直通兩會”通道接受了媒體采訪。作為長期服務農業、戰斗在農村一線的省人大代表,他們對農業產業扶貧、提高我省農產品競爭優勢等方面有許多話要說。
12日,3位省人大代表進入“直通兩會”通道接受了媒體采訪。
省人大代表童俊杰:互聯網助力 村民富口袋又富腦袋
2019 年,固鎮縣石湖鄉陡溝村實現全村263 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村民們從站起來到干起來再到富起來,挑戰著一個又一個“不可能”。作為固鎮縣石湖鄉陡溝村黨總支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省人大代表童俊杰帶領村民探索出了一條互聯網+農業產業扶貧的新路子。
“為了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我們創立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糧驛站’電商平臺,用網銷訂單組織小農戶統一生產并將農產品通過網絡銷售,把消費市場搬到了貧困群眾家門口。”童俊杰說,這種方式細化了群眾生產、干部帶動、平臺銷售的分工合作,讓貧困群眾在產業鏈的每個環節都能獲得收益。2019 年,《建立農糧驛站推動現代農業產業鏈發展——安徽固鎮縣農副產品產業與電商深度融合》案例入選“全球110 個最佳減貧案例”,并被收錄到南南合作減貧知識分享案例庫,入選全國電商精準扶貧典型50 佳案例。
怎樣讓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腦袋”?在促進農民增收的同時,陡溝村還注重在生產實踐中提高貧困群眾勞動技能。“我們實施了老農帶新農、熟手帶生手等措施,先讓他們抱團為電商平臺提供初級產品貨源,在具備一定技能后,再引導他們從事農產品加工、優選包裝等工作。”童俊杰表示,對于其中有經營能力的貧困群眾,還會培育他們成為電商經理人。
為了提升農產品附加值,該村推進“一村一品”,去年將全縣愿參與、能參與的2254 戶貧困戶家庭生產的黑花生、綠豆皮等農產品形成統一品牌銷往全國,推動戶生產從“小、散、亂”走向“標準化、規范化、品牌化”,帶動戶均年增收2000 元左右。“與此同時,我們還開展了展會代言、企業代購、社會宣講多方消費扶貧形式。”童俊杰介紹說,通過在城市和農村開展宣講,他們把脫貧故事說給群眾聽,幫助貧困群眾走出思想上的誤區,解決心理上的貧困,拓寬了他們創業致富的渠道。“目前,蚌埠市參與帶貧的特色產業扶貧園區已達到88個,322個民營企業對接消費扶貧!”
據了解,2019年,陡溝村實現全村263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村集體經濟突破50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萬元,較2014 年扶貧之初翻了一番。2020 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鄉村振興工作中,農村群眾是受益者更是主力軍,相信我們一定能夠完成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童俊杰信心十足地說。
省人大代表劉永發:以黨建引領 探索產業扶貧新模式
“我上世紀90 年代外出打拼,在小有成就的時候回到家鄉創業。”省人大代表劉永發感嘆說,能為家鄉的發展做貢獻,是他一直以來的情懷和夢想。
2013 年,劉永發主導下的裕安區永裕農村水利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涉及5 個村,是全省首個專門以水為媒、以服務“三農”為目標的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合作社成立以來,創造性地建立了農田水利管理新模式,解決了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用水矛盾多、經費保障難度大、管理粗放等多種矛盾。“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為了不斷增強造血功能,我們逐步形成了產業幫扶的長效機制。”劉永發說,永裕水利合作社以黨建為引領,探索了產業扶貧的新模式,并攜手中國太平保險集團六安臨時黨支部、永裕水利合作社黨支部、產業延伸基地汲河村黨支部成立聯合委員會,共同打造了“太平永裕稻蝦共作產業扶貧示范基地”2000畝。
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扶持特色產業,帶動汲河村貧困戶擺脫貧困致富增收,如今已幫扶貧困戶96 戶,帶動貧困戶勞動就業169 人,人均年收入6000元。
“基地產出的綠色生態大米進入了許多網絡平臺銷售,對于得到的收益,我們又拿來對困難群眾進行幫扶。”劉永發介紹說,目前每斤大米團購價為8 元,他們從中拿出1 元錢來做慈善救助工作,現已集聚資金將近40 萬元,并成立了“太平永裕禾葉香慈善救助基金”,幫扶特困邊緣戶、特別困難戶37戶,共支出將近10 萬元慈善救助基金。“這種做法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認可、貧困戶好評和社會廣泛贊許,創造了產業扶貧+消費扶貧的新模式。”
劉永發說,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基,作為省人大代表,同時也是農業戰線上的一員,他愿意做好產業脫貧的帶頭人。“我們必須愛農村、愛農業、愛農民,整合涉農資源,做好農業生產的社會化托管工作,整體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劉永發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使農業產業興旺,才是決戰小康社會的成功之策。
放眼新的一年,劉永發又給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有了更多的想法:“在綠色生態大米銷售所積累資金的基礎上,我們將把慈善基金的模式延伸到產業扶貧和產業興旺更大的板塊上,未來計劃以社會化服務的方式,帶動貧困戶2300 戶、貧困人員9075人(共同致富)。”
省人大代表甘啟斌:農業補短板 提高農產品競爭優勢
“在省政府工作報告中,‘高質量發展’是貫穿始終的關鍵詞之一。”省人大代表甘啟斌表示,安徽2019 年取得的成績令人振奮,部署下一年工作務實明確。特別是報告中提到筑牢“三農”壓倉石,作為農業企業的代表,他信心倍增。
從事農業20 余年的甘啟斌認為,我省農業發展仍然存在一些短板,仍有許多待完善的地方。“我省是農業大省,不過農產品精深加工基礎薄弱。”甘啟斌說,農產品要想增加附加值、讓農民增收,必須做好農產品的精深加工。他建議在政策、項目、基金上加大對農產品精深加工的支持,通過重點扶持科技含量高、拉動力和競爭力較強的龍頭企業,形成在規模、原料、資金、技術、管理、品牌、市場等多方面的競爭優勢,全面帶動我省農業產業化發展。
此外,他還將關注目光投向了農產品享受農業用電優惠,以及農業物流成本較高等問題。“近幾年,省委、省政府為支持企業降本減負,提出農產品初加工用電享受農業用電政策。”甘啟斌說,建議省委、省政府進一步加大對水稻、小麥初加工及農產品精深加工的支持力度,借鑒江浙等區域相關經驗,讓水稻、小麥等農產品加工環節中的用電享受農業用電優惠補貼政策,以進一步降低加工企業成本。
“安徽的農產品品種多、品質好、品位高,不過由于物流費用高,農產品的推廣難度較大。”甘啟斌說,以他的公司所生產的大米為例,同樣是運輸至廣東,省內的運輸費用幾乎是江西、湖南運輸至廣東的兩倍。因此,他們的農產品配送盡可能選擇價格相對低的海運或鐵路運輸,但我省(特別是安慶市)通過海運發送到廣東、福建等省,物流周期是25 天到45 天,其他省份僅7 天到15 天,因為產品在路途運輸的時間周期太長,導致企業資金積壓、成本增長,農產品價格無法與市場接軌,缺乏市場競爭力,“因此,想讓安徽的農產品在銷區站住腳跟,除了品牌、質量等因素以外,產品價格、配送服務也是關鍵。”
對此,甘啟斌建議省委、省政府引進大型物流企業,營造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改進國有物流企業服務質量,提高本省物流配送的速度與服務。同時對農產品走出省外開通綠色通道,加大物流補貼力度,根據企業不同運輸方式給予相應補貼,幫助企業減負。
趙琳 周方婷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徐琪琪 項磊 劉旸 葉曉 姚一鳴 韓誠/文 王從啟/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