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我平時在家掙不到什么錢,年紀大了又不能出去打工。現在好了,廠就在村里,這么近就能上班掙錢,多好啊。”60多歲的潘金花一邊剝著蟹殼一邊對記者說。潘金花是宣城市宣州區水陽鎮吳村村民,大兒子去世了,小兒子要照顧她老兩口,家里條件并不好。老人最近在家門口的螃蟹食品加工廠找到了工作,一個月能掙1600塊錢下下,這對她和老伴兒來說可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這個食品加工廠,是韓傳寶于2019年初開建的,目前還在試生產階段,主要收購“小老蟹”進行初加工,生產蟹柳、蟹膏、蟹黃等產品。廠里有四五十位工人,大部分是附近的村民,招聘進廠之后會進行專門培訓,生產車間也都有嚴格的衛生要求。
對于什么是“小老蟹”,韓傳寶告訴記者,在養殖蟹苗時會出現一些早熟的螃蟹,個頭比普通成年螃蟹小很多,但又不會再長大,而且會威脅蟹苗生存。養殖戶每年在蟹苗銷售時都會將“小老蟹”清理出來。“以前‘小老蟹’不值錢沒人要,只能便宜賣給別人做飼料。”韓傳寶說,其實“小老蟹”的口感和營養價值并不輸成年蟹。
由于不能像成年蟹一樣銷售,“小老蟹”的價格并不穩定,“有的年份只賣7、8塊錢一斤,蟹農們只能賤賣。我們廠里收的價格比較穩定,雖然不是最高的,但不會低,主要是為了保障養殖戶的利益。”韓傳寶說。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昨天從水陽鎮水產站了解到,水陽鎮是“中國幼蟹之鄉”,目前幼蟹養殖面積近4萬畝,每年的“小老蟹”產量有300萬斤左右,但當地上規模的食品加工廠少,產業鏈體系并不完善,“小老蟹”的價值仍未得到充分利用。
韓傳寶告訴記者,正式投產后,他的廠將是水陽鎮規模最大的螃蟹食品加工廠,初加工的蟹黃、蟹柳、蟹膏等產品會賣給下游的深加工企業,用于生產蟹黃醬、蟹油等產品,這些產品市場上的銷售價格都比較高。韓傳寶也計劃在廠里生產深加工的螃蟹食品,挖掘“小老蟹”的價值,以帶動更多農民致富。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曹慶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