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三年前,我是村組有名的貧困戶。今天,在政策的扶持和村兩委的幫助下,兒子的病情基本穩定,我還創辦了家庭農場,兒子開起了手機經營店。現在日子好過多了。”說起這幾年家里發生的變化,望江縣高士鎮黃河村貧困戶廖善明感慨萬分,言語中是滿滿的自信。
據悉,黃河村是高士鎮7個貧困村之一,總人口623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625人,經濟基礎薄弱。省國資委自結對幫扶以來,傾力相助,投資500萬元在荒山里興建起農業產業園,投入538萬元用于村里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組組通水泥路,并投入專項資金用于黨建標準化建設,投入400萬元建成扶貧服裝加工車間。2017年黃河村順利出列,村集體年收入首次突破30萬元。這個離縣城僻遠的村子,沐浴著精準扶貧春風,整體面貌煥然一新。
同廖善明一樣,賽口鎮大河村的笪銅強家也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做面點生意的他,收入可觀, 但是2016年愛人突如其來的一場大病把他打倒了,花光了存款,還欠十幾萬外債。了解他的情況后,鎮村干部給他落實了“351”“180”等政策,引導他進行土地流轉,鼓勵他自主創業。2017年他狠下決心,貸款30多萬元購置了農業機械,與周邊農戶簽訂了田地承包協議。在自己的努力下,當年就獲得較好的收成,從貧困戶變成了種植大戶。2019年,他和4戶村民成立北強農業種植合作社,承包外出務工人家的土地達600余畝,通過稻蝦連作模式,年增加收入30萬元,既解決了田地拋荒問題又帶動周邊貧困戶致富。
在望江縣,像這樣的貧困戶脫貧、貧困村增收的例子有許許多多……
記者了解獲悉,作為國家連片特困地區大別山片區縣、貧困革命老區縣,望江縣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和民生工程,夯基礎,強產業,興就業,打造扶貧產業綜合體,通過“四帶一自”模式和社會扶貧充分激發群眾發展內生動力,舉全縣之力攻堅克難,貧困人口由2014年的12.74萬人減少到2954人,6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脫貧戶人均純收入達1.13萬元,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平均達到35.8萬元,最高達到61萬元。
吳瀟 徐竹梅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王慧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