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wǎng) 大皖客戶端訊 在國家歷史文化街區(qū)黃山市屯溪老街正街的背巷近40米處,有一幢建于上世紀50年代中期的蘇式風格的二層青磚黛瓦樓,大氣恢弘,外墻牢固。目前,隨著屯溪老街和濱江西路的提升改造,這幢特色歷史建筑已被掀掉部分黛瓦,面臨拆掉。對此,黃山市內(nèi)外專家學者、黃山市民等認為,這幢曾作為原徽州行署相關機構及屯溪市政權運轉(zhuǎn)地的特色歷史建筑,應予保留,拆除有違歷史街區(qū)保護宗旨。
屯溪老街及濱江路改造,歷史建筑要拆除
黃山市正在進行的屯溪老街及濱江西路的提升改造,包括對屯溪老街靠新安江一側濱江西路的部分現(xiàn)代建筑予以拆除,以恢復屯溪老街河街風貌,對濱江西路改為步行及商業(yè)文旅休閑街區(qū)等。
徽州行署文教局側面
行署文教局后面就是老街正街
2017年9月,位于屯溪老街悟崗巷的徽州行署文教局老樓是保護還是拆除,引起當?shù)厥忻窈蛯<覍W者重視,呼吁要保留。當時,黃山市政府及文化等相關部門也表示關注,有關部門也認為該建筑有一定歷史價值和建筑價值。新安晚報、安徽網(wǎng)大皖客戶端也對該建筑去留問題進行了詳細報道。
此后,該建筑被劃定為征遷區(qū)域。據(jù)黃山市政府相關會議,同意將原文化委大院(該二層歷史建筑)及6號樓應全部納入濱江西路改造地塊范圍,統(tǒng)一掛牌出讓,不單獨保留。
為此,黃山市多位學者表示了擔憂,2018年9月向省有關部門等緊急呼吁,建議保留該特色建筑。黃山市九三學社市委也建議對該建筑去留慎重對待,希望保留。
文教局頂樓
之后,原黃山市文化委(現(xiàn)已合并為黃山市文旅局)及規(guī)劃、住建、屯溪區(qū)政府等也為該樓去留進行專題討論,邀請多位專家研商,黃山市文化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最終會商形成的意見,是對該樓建議保留。知名徽學專家方利山教授稱,他也收到了黃山市文化委的答復,稱對該樓是建議保留的。
近日,新安晚報 安徽網(wǎng) 大皖客戶端記者卻接到了屯溪老街市民反映,稱徽州行署文教局老樓正前方的一幢建筑外墻上,鐫刻有徽州行署文化局名稱的該建筑已經(jīng)拆除,該名稱符號也蕩然無存了。
日前,記者再次接到讀者反映,稱徽州行署文教局老樓的二樓屋頂?shù)奈萃撸呀?jīng)有小部分被下架,下架后,瓦下的椽子仍很完好,但日曬雨淋,將會迅速毀損。
該建筑具有紅色記憶和特色風貌,呼吁保留
黃山市是國家級徽州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主要區(qū)域,該市中心城區(qū)的屯溪老街位于新安江的三江口,是首批國家級歷史文化街區(qū),其和千年徽州老街黎陽街、陽湖外邊溪明清古街區(qū)隔江相望,是徽州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的核心區(qū)之一,每年有千萬游客慕名而來,徜徉在街巷石板路,感受徽州文化,體驗徽州風情。
文教局老樓側影
文教局老樓局部
知名徽學專家方利山認為,國家對歷史建筑非常重視,要求應保盡保,要將城市建設和歷史建筑關系和諧處理,黃山市政府實施屯溪老街濱江路提升改造,拆除不符合老街歷史風貌的現(xiàn)代鋼筋混凝土建筑,恢復歷史風貌,打造特色文旅街區(qū),是好事,但屯溪老街作為國家歷史文化街區(qū),對其歷史建筑的處理應該格外慎重。
徽州行署文教局辦公樓建筑自建成后,先后作為縣級屯溪市人委會(市政府)辦公樓、徽州行署文教局辦公樓等,見證了建國初期黃山市地方政權建立和運轉(zhuǎn)過程,是黃山市及屯溪區(qū)行政變遷的重要活態(tài)建筑遺存,含有豐富獨特的歷史信息,在黃山市也已經(jīng)罕有。作為不同時期的紅色政權的物態(tài)遺跡,也應該加以嚴格保護。
同時,該特色歷史建筑背面就是屯溪老街正街,左右均有大量徽州建筑,正前方是新安江和陽湖外邊溪古街區(qū),其區(qū)域位置也在歷史風貌區(qū)以內(nèi),保留下來,可以和周邊建筑及改造提升時新建建筑和諧并存,發(fā)揮其適當?shù)穆糜挝幕驓v史展陳價值。
4月19日,知名徽學專家鮑義來及黃山市古建專家姚順淶等多位專業(yè)人士也告訴記者,經(jīng)現(xiàn)場查看,該建筑有明顯歷史價值和建筑特色,應該予以保留,拆毀就太可惜了。
歷史建筑是屯溪老街的靈魂,應在保護中利用
2017年以來,新安晚報 安徽網(wǎng) 大皖客戶端記者已數(shù)十次查看徽州行署文教局建筑風貌,并對其周圍巷弄肌理、區(qū)域風貌等詳細走訪。這幢二層老青磚黛瓦建筑占地面積近300平方米,狹長型,整體風貌恢宏大氣。建筑宅院外觀完整、簡約大方,磚墻牢固,厚重樸實,庭院綠樹成蔭,藤蘿布墻,歷史歲月的滄桑感極強,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文教局老樓外觀
文教局樓右側
周邊很多居民也表示,這幢建筑有特色,雖不是徽州建筑模樣,卻有歷史,應該保護起來,游客肯定會喜歡的。
日前,記者登上該建筑旁邊的高樓頂端,從空中俯瞰,在周圍古建筑民居中,這幢青磚黛瓦的歷史建筑,更顯得恢弘大氣,和屯溪老街的其他蘇式建筑、徽派建筑和諧而存。
2019年4月20日,92歲高齡的原徽州行署文化局局長黃起嘉接受記者采訪時稱,該青磚老樓有建筑價值,作為屯溪市政權辦公機構有紅色歷史價值,因此應該保留。同時,黃起嘉先生稱,以前的屯溪老街一面是河街,一頭連著明代老大橋到黎陽,青石板鋪路,一頭可直接上華山,非常有特色,可惜破壞嚴重。現(xiàn)在恢復歷史風貌,就不能再拆掉歷史建筑了。
多位專家學者也認為,屯溪老街極其周圍地塊的所有歷史價值都應謹慎處置,歷史建筑作為文化符號,必須在源生地保留和傳承,只能做加法,不應做減法。人們的鄉(xiāng)愁、鄉(xiāng)情、故土情懷,很大程度是對熟悉的歷史、建筑、環(huán)境風貌、人事等的感情依附。不同時期的歷史建筑及古建筑交融相會,呈現(xiàn)屯溪老街的豐富而立體的歷史變遷脈絡,才能讓人更好感受屯溪老街的獨特歷史底蘊。
因此,在屯溪老街及濱江西路的提升改造中,應在保留歷史建筑及歷史街巷肌理的前提下,按規(guī)劃適當增添新的風貌建筑,加以文旅業(yè)態(tài)打造,哪怕是新老融合,也不能拆老建新。歷史建筑一旦拆除,難以重現(xiàn),將留下永遠的遺憾。
新安晚報 安徽網(wǎng) 大皖客戶端記者 吳永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