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近日,“春游江淮請您來”百家媒體推介會皖北行走進了嵇康故里——安徽淮北。一行人參觀了柳孜運河遺址,午后漫步千年古鎮臨渙,沏一壺臨渙特有的棒棒茶,與來自五湖四海的賓客坐在一起,聽說書人講上一段歷史,驚嘆于隋唐文化與淮北地域文化的巧妙融合。
茶館里的說書人。
運河遺址成世界遺產
上午,一行人來到了濉溪縣百善鎮柳孜村的柳孜運河遺址。該處舊時為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故道,始建于東漢,因隋煬帝開掘的大運河之通濟渠段穿鎮而過而逐漸繁榮,成為唐宋時期淮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重鎮。
景區負責人介紹道,1999年和2012年,柳孜運河遺址經歷過兩次考古發掘,發現唐宋時期的河道、河堤、石筑橋墩、道路等重要遺跡,出土9艘木質沉船及大批陶瓷器、骨角器、石錨、銅錢等重要文物,填補了運河考古的多項空白。在運河內發現如此多沉船尚屬首次,而出土的大量隋唐宋以來的精美瓷器尤為珍貴。
柳孜運河遺址保存完好,對研究通濟渠的流經路線、運河結構、河道變遷、商旅活動等具有重要的科學、歷史和文化價值。2014年,柳孜運河遺址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遇不平事到茶肆說理
臨渙曾經作為郡縣,繁華富庶,人才輩出,是皖北歷史悠久的古鎮。在臨渙古鎮,百姓閑暇之余常逛廟會、進茶館、看大戲。午后,一行人來到了臨渙鎮城隍廟茶館,茶館中已經坐滿了人,正在聽說書先生講述著淮海戰役這段歷史。
臨渙的茶館很多,始于明代。最鼎盛的時候,臨渙有大小茶館二十多家,每天接待茶客6000多人,現存10家,集中于南大街兩側,有茶座300余張,是居民休憩、閑聊的佳地。
“俗遇不平事,說理到茶肆。”臨渙人因經濟往來、房產、地界和婚喪嫁娶等事件發生糾紛后,大都到茶館評理,老茶客都是當地德高望重、辦事公道的人,他們一邊品茶, 一邊傾聽雙方訴說,根據法理、人情和風俗習慣,秉公評議,直說得雙方心服口服,握手言和。隨著時代發展,“連心茶室”“和諧茶室”以及臨渙茶館民間調解委員會應運而生。而今的“茶館說理”,在維護社會穩定中發揮著更加積極的作用。
運河古鎮成城市名片
在臨渙茶館度過了悠閑的下午茶時光,傍晚時分,記者又來到了位于相山區的隋唐運河古鎮。隋唐運河古鎮是AAA級旅游景區,以隋唐時期民居古建風格為基調,再現隋唐大運河時期豐富的建筑、文化、藝術、科技及社會價值,涵蓋漕運水利、商業手工業、宗教民俗、教育文化等各方面。
隋唐運河古鎮由五鳳三閣景區、水鏡戲臺、漕倉堰閘景區、茶道石舫、閘口盤車景區、運河天地等部分組成,并結合隋唐文化、運河文化以及民俗文化,形成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大型文化旅游綜合體。此外,古鎮還是淮北市政府與中央新影集團合作打造的以影視為載體、文化為底蘊、運河為核心的古鎮特色影視基地。
現在,來古鎮旅游的人越來越多,不時能偶遇身著漢服的人,來這里“打卡”拍照。古鎮的發展,不僅能帶動當地旅游經濟,還能為淮北提供數以萬計的就業崗位,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此外,此項目還將作為淮北市的“城市名片”和“城市會客廳”,通過線路設計和現有的旅游資源“串點成線”,加快淮北的旅游市場繁榮。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 見習記者 韓誠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