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壽縣始終把革命老區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頭等大事,落實精準扶貧基本方略,以脫貧攻堅統攬社會經濟發展全局,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大力實施五大發展行動計劃,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加快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南工北旅生態縣”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目前,壽縣脫貧攻堅成效明顯,在省脫貧成效考核中,2016、2017 年,被省委、省政府評定為“好”等次,位居“第一方陣”,代表安徽省接受國家扶貧督查考核。在決策雜志公布的縣域綜合競爭力排行榜中,壽縣由2016 年的47 位,上升至第10 位。全縣人民期盼已久的空港夢、高速夢已圓滿實現,高鐵夢、通江達海夢正在快速推進,實現小康夢指日可待。2018 年12 月,經省級第三方評估認定,壽縣漏評率和錯退率均為“0”,群眾滿意度為99.94%,1.48 萬戶3.75 萬貧困人口脫貧,22 個村出列,完成省下達的年度脫貧攻堅任務。貧困縣摘帽已通過淮南市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初審,并已上報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待省、國家評估驗收通過。
精準扶貧簽約
產業扶貧蹚出致富新路
今年65 歲的陶善全曾是壽縣板橋鎮鄒祠村上郢組貧困戶。向天歌白鵝開發有限公司為當地貧困家庭量身定制了“一戶一策”精準幫扶措施。公司統一提供飼料,統一防疫,統一銷售,解決貧困戶們從購買鵝苗到銷售所有后顧之憂。如今,陶善全成功脫貧,住上新房,連連稱贊政府扶貧政策好。
村民選雞苗
向天歌白鵝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延林告訴記者,去年公司還為鄒祠村新上一條屠宰生產線,帶動52 戶貧困戶增收的同時,村集體經濟收入每年可增加五萬元,今年已為100 多戶貧困戶提供一萬多只皖西白鵝鵝苗。
據了解,壽縣在脫貧攻堅中,突出產業就業,實施特色種養業“雙十”工程,推進“四帶一自”模式,投入財政扶貧資金1.62億元,建成130個扶貧基地,帶動和扶持4.05 萬戶貧困戶發展產業,實現產業扶貧全覆蓋。在全縣所有村均建一個光伏電站的基礎上,2018 年又新建54 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6月底實現并網發電,每站每年凈增收6~9 萬元,全年村級集體經濟總量達5052 萬元,增長20.3%,村均達18.8萬元。
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網點實現全覆蓋,培訓5585 人次。創建省級優秀旅游鄉鎮和重點村,帶動495 戶1443人穩定脫貧。實施資產收益扶貧完成總投資2367.95萬元。建成12個就業扶貧驛站、19 個就業扶貧車間、7個就業扶貧基地,完成幫扶就業貧困勞動者5900 人、技能脫貧培訓1434人。當年累計發放扶貧小額貸款6.68億元,貧困戶獲貸率42.5%。
貧困村統一建起住宅房
健康扶貧贏得廣泛贊譽
實施脫貧攻堅以來,壽縣縣委、縣政府圍繞讓貧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少生病”,精準施策,統籌推進。面向社會公開招聘110 名醫護人員。建立縣域影像中心、檢驗中心和分級診療平臺,村級衛生室開通視頻助診系統,實現縣域內信息互聯互通。
去年9 月,全省健康扶貧三年攻堅工作會議在亳州召開。壽縣作為全省健康脫貧先進典型,在會上由縣政府副縣長李瓊作了題為《改革創新、精準施策——打通壽縣健康脫貧最后一公里》的發言,交流了健康脫貧工作經驗和做法。參會領導及與會代表高度稱贊,紛紛表示壽縣做法有創新、有特色、有成效,值得借鑒。
記者了解到,在脫貧攻堅中,壽縣突出政策保障,投入1.42 億元,對全縣25 個鄉鎮衛生院、244 個村衛生室進行標準化改造;安排2000 萬元用于貧困戶就醫“351”兜底和“180”補充醫保,綜合醫保實際補償比達到89%,慢性病門診實際補償比達95.58%。
目前,全縣已完工危房改造2995 戶,占省計劃數的116%;投入5410.2 萬元,對6087 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和397 戶邊緣戶實施房屋修繕計劃。完成投資6088.35 萬元,解決22 萬人安全飲水問題。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實行義務教育營養餐費用全部減免;資助各類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13412 人、3146.54 萬元;發放雨露計劃補助4411 人、1486.35萬元。
創新教育成為“壽縣模式”
壽縣“堅持以縣為主、推進縣鄉共管”教育綜合改革的創新做法,榮獲第五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典型案例優秀獎(唯一縣級政府獲此殊榮)。2018 年“10·17”扶貧日,壽縣在全國教育扶貧論壇上,作了“打造貧困縣鄉村教育振興的壽縣模式”發言,與會領導和專家學者對壽縣推進教育扶貧工作創新及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
壽縣古城
張李鄉土城小學是壽縣“西南邊陲”的一所村小,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然而,如今走進這所偏遠小學,你一定會驚訝于它的巨大變化:校內瀝青路與“村村通”水泥路“無縫對接”,師生進出難問題不復存在;“崇真向善”的校園文化氛圍令人深信“環境會說話”;校園內三大功能區界限分明、八大功能室一應俱全……土城小學舊貌換新顏,讓鄉村孩子與城里學生一樣享有優美的學習環境,這只是一個縮影。
記者了解到,壽縣教育體量大,全縣各級各類學校383 所。壽縣縣委、縣政府站在歷史發展的新高度,突出教育優先發展,把教育事業作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各項社會事業進步的奠基工程,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前提和保障,積極創新舉措,開創出“財政窮縣辦優質教育”的“壽縣模式”。
“我們堅持‘以縣為主’創新建立‘縣鄉(鎮)共管’機制,旨在壓實鄉鎮黨委政府在基本公共教育管理服務方面的權、責,并將教育改革成效與發展成果的考核納入對鄉鎮和縣直單位目標管理績效考核指標中,建立教育發展督導考核長效機制,構建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發展縣鄉兩級政府、縣直部門、學區學校‘大合唱’局面。”壽縣政府一位負責人介紹,在創建“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工作中,鄉鎮政府傾力推進教育發展,25個鄉鎮累計投入支持教育發展資金2100余萬元;全縣115家縣直部門單位切實擔負起教育發展包保、幫扶職責,為學校分憂解難,累計捐助教育發展資金300余萬元。
壽縣還打出了一套深化教育管理改革、推進教育發展的“組合拳”,構建了縣教育局、學區管委會、學校三級管理體系(縱線管理),改進并加強學區管委會機構建設,界定學區管委會的機構隸屬、法人身份,明確基層教育管理服務的主體責任;完善了縣教育局和屬地鄉鎮黨委政府對學區工作“條塊結合”的雙重管理考核制度(橫線管理),學區管委會在縣教育局領導下開展工作,接受屬地鄉鎮黨委政府指導、監督、考核和管理。
副縣長鄔平川通過深入調研后,向縣委縣政府建言獻策,探索推行了中小學教師“無校籍管理”改革,建立健全“縣管校聘”制度,下活了教師交流“一盤棋”,初中教師超員、小學教師短缺、學科結構不合理等矛盾得到緩解,教師流動不暢的機制障礙也得以破解,很多教師在新的崗位上煥發出強烈的工作熱情和責任感。
記者了解到,壽縣比原規劃提前兩年于2017 年高質量通過“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國家督導認定,教育部考核組將壽縣以改革促發展的做法概括為“壽縣精神”和“壽縣模式”。2017 年12 月,壽縣教育改革創新實踐與成效被評為第五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典型案例,并榮獲優秀獎,系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縣級人民政府。
群策群力決戰脫貧摘帽
壽縣是農業大縣和人口大縣,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貧困人口絕對數、貧困發生率都排在安徽省“第一方陣”。2018 年是壽縣實現脫貧摘帽的決戰之年?;茨鲜形?、市政府提出舉全市之力支持壽縣脫貧摘帽,在人力、財力、物力、政策、項目等方面給予全面傾斜。
全縣上下堅持做到所有力量向脫貧摘帽聚合,所有工作向脫貧摘帽聚焦,所有資源向脫貧摘帽聚集。
壽縣成立了書記、縣長任雙組長的脫貧摘帽領導小組,下設摘帽辦公室,抽調縣直20 多家單位實職副科級干部,集中辦公,專抓高質量脫貧摘帽。
縣委、縣政府與各鄉鎮和縣直各單位簽訂責任書,把責任和壓力傳遞到每位黨員干部身上。全縣1.7萬干部職工參與扶貧幫扶。今年市直單位又增加102名干部職工參與幫扶,實現全縣所有貧困戶包保、駐村工作隊、村扶貧專干三個全覆蓋,并做到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無縫銜接,還集全縣財力,投資37.19億元,實施扶貧項目5.28萬個。
壽縣還把行蓄洪區作為脫貧攻堅主戰場,著力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扶貧、政策保障等方面下足功夫。相繼編制完成行蓄洪區農村飲水安全規劃,制定道路基礎設施建設、電力和通訊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等一系列方案,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一次性規劃到位,堅持無規劃不建設。
脫貧攻堅工作中,壽縣還開展以互動、互幫、互學、互比、互促為主要內容的幫扶活動,成立貧困戶互助小組3026 個,引導貧困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提高,把村里的講習中心和黨的工作延伸到每個貧困戶家中,使互助組成為基層黨組織領導下的鄉村治理新載體。
余濤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張安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