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 月14日下午,安徽省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安徽省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新聞中心召開首場媒體見面會。安徽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張天培,省人大代表王宗義、徐廣友,省政協委員韓東亞、盧劍偉,圍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介紹相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記者了解到,今年省“兩會”將邀請省直有關單位主要負責人和相關領域代表、委員,圍繞改革發展、鄉村振興、民生改善召開三場媒體見面會。
看成績:
經濟發展“含金量”高
“2018 年全省經濟發展既有量的增長,也有質的提高,這是我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體現,很有‘含金量’。”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張天培介紹,去年我省人均經濟總量躍上了7000 美元的臺階,經濟實力得到進一步增強。糧食產量穩定增長,在全國的位次提升到第四位。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速成長,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29.4%、提高4.7個百分點,世界最薄0.12毫米電子觸控玻璃成功下線,工業機器人產量突破1 萬臺,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突破12 萬輛,“三重一創”成效不斷顯現。
張天培說,除了含金量高,這份成績單還很有“創新值”。去年我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能力連續7 年位居全國第一方陣。創新主平臺建設水平提升。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啟動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再添“國之重器”。省級合肥濱湖科學城(合肥濱湖新區)正式掛牌。一大批重大源頭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同時,張天培說,我省去年打響了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脫貧攻堅連戰連捷,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
想未來:
融入“長三角”高質量發展
新的一年,如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張天培說,制造業是關鍵和重點。
“今年將研究制定高質量打造重大新興產業集群(基地)的若干意見,著眼體系化建設。”張天培說,將選擇已有一定基礎、產生較大影響、具備較強創新能力的新興產業,尤其在人工智能、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智能家電、新型顯示等領域,優化支持政策設計,統籌各類資金投入,搭建技術研發平臺,延伸完善產業鏈條,不斷提升創新優勢、配套能力和規模效應,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興產業集群。
在創新發展方面,我省仍將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引領型發展。“今年我省要高標準推進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同時力爭國家級合肥濱湖新區盡早獲批。”張天培說。
此外,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為我省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據介紹,2019 年我省將全面落實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高質量推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產業合作示范基地、G60科創走廊宣蕪合段規劃建設,建立合肥、上海張江兩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常態化協作機制,深化大氣和水環境污染聯防聯治。同時,積極對接國家正在編制的規劃綱要,爭取我省主張的一些重大事項納入頂層設計。
省人大代表王宗義:建議成立智能機器人研究院
“安徽發展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有基礎的。”從事機器人制造業的省人大代表王宗義三年前落戶蕪湖,“蕪湖機器人的發展起步較早,2007 年奇瑞內部開始研發關節臂工業機器人,并與全國最早研究工業機器人的哈工大機器人研究所合作開發。”2015 年,王宗義所在的機器人公司被引進到蕪湖機器人產業園。
王宗義坦言,他在二十多年前就認準了機器人發展的方向,經過這么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終于迎來了智能制造的大潮。“當然我們能在蕪湖扎根,和這里的環境氛圍分不開。”王宗義說,蕪湖2013 年獲批國家級機器人園區,不僅積極招商還有細致周到的服務,才讓園區有了現在的規模和優勢,目前園區已經有120 多家機器人企業,本體、智能感知、面向制造業各個行業的系統集成、檢驗檢測、工業互聯網等上下游企業研究單位配套齊全。
“一切過往,皆為序章。”王宗義說,現在只是剛剛掀開了一個序幕,安徽機器人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提升的過程。他認為,安徽機器人的發展首要的還是創新,只有創新才能解決用戶問題,贏得更多市場。不過,他表示機器人企業靠自身利潤完成創新很困難,因此需要政府部門對機器人行業給以持續不斷的強力的支持。支持的形式也需要創新,比如考慮示范應用、貸款貼息、研發補貼等。
他同時建議,應針對機器人發展中的共性問題開展研究,成立省級的智能機器人研究院。由于安徽高校和研究機構少,可以吸引一些退休或臨近退休的高校或科研院所的技術人員作為領軍人才,帶領年輕人,吸引年輕人加入,通過5年左右的時間逐步完成人才的培養和過渡。
省人大代表徐廣友:“網紅”鳳陽將建跨淮河大橋
“2018 年鳳陽縣可是實實在在的‘網紅’!”說起中國農村改革發源地鳳陽,鳳陽縣委書記徐廣友打開了話匣子,“它不僅是中國改革的標志,也是安徽改革開放40年的縮影。”
徐廣友列出了一組數據:鳳陽全縣生產總值由1978 年的7450 萬元增長到2017 年的186.3 億元,增長了249 倍;財政收入由917 萬元增長到27.3 億元,增長了296 倍;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由61 元增長到10491元,增長了170倍……
這兩年,鳳陽以開發區優化整合為契機,組建鳳陽淮濱新區。同時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謀劃實施G329 改線工程、蚌寧(沿淮)城際鐵路等重大項目,臨淮關跨淮河大橋已獲得滁州蚌埠兩市批準立項。
同時,利用好自身優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發展特色旅游。明中都皇故城成功掛牌安徽省唯一一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明中都考古工作站正式揭牌,成為全省首個與故宮博物院合作項目;承天門考古取得重要進展,“七龍橋”重見天日,成為安徽省2018 年考古的重大發現;完成明皇陵、鼓樓、龍興寺等景區改造提升等。
作為鳳陽的一大“品牌”,小崗的發展也帶動全縣改革發展。“40 年前小崗是分田包地,現在人人持股分紅。”徐廣友說,一系列的改革仍在推動小崗前行,2018 年小崗村年人均收入達到21020元。
省政協委員韓東亞:現代物流可建專家智庫平臺
“我省物流和供應鏈領域基礎好、機遇多,但產業層次不高、布局不盡合理,所以提升發展的空間很大。”省政協委員韓東亞這幾年一直在推動數字安徽和物流與供應鏈建設。
他介紹,安徽有著很好的區位優勢,是一帶一路雙節點城市,公路四通八達,鐵路樞紐眾多,水運通過引江濟淮適度布局航運將通江達海。合肥正在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產業優勢正在形成;中科大、合工大、安大、合肥學院等都有一批全國知名的物流與供應鏈領域專家學者,人才優勢有基礎。而且,隨著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成,國家物流標準化試點市、全國一級物流園區布局城市等布局,迎來不少機遇。
“但以物流領域為例,多為公路港、單層庫,智慧物流、智慧倉儲、多式聯運等發展不夠。”韓東亞建議,可以通過推動現代供應鏈的大數據應用、建立專家智庫平臺、建設現代供應鏈創新研究基地等提升供應鏈研究水平,通過加快肥東通航產業園建設等路徑來延伸產業鏈。
省政協委員盧劍偉:建議設產業共性技術創新基金
“近幾年安徽產業發展總體較好,但與發達地區相比,我省大多數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產業共性技術供給明顯不足。”安徽省政協委員、合肥工業大學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副院長盧劍偉說。
通過前期的調研,盧劍偉發現,很多產業前期研發投入大、短期效益不顯著,企業沒有能力或者不愿意開展這項工作。省市級科技政策的支持重點通常是面向未來的產業領域,傳統優勢產業和主導產業更多依賴市場主導的技術創新活動。
因此,他建議政府相關部門應結合安徽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步遴選部分傳統優勢產業和主導產業,按行業設立產業共性技術創新基金。同時,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和專業學會的作用,對產業共性技術發展路徑進行預測,制定行業共性技術開發計劃,確保遴選出來的項目能滿足產業發展共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