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安徽日報訊 去年起,我省將打造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作為生態文明建設“一號工程”。為實現森林覆蓋率、空氣優良率、土壤清潔率“三個大提升”,皖江各市“建新綠”,治污染,彩筆描繪生態新畫卷。
提升森林覆蓋率——
全面推行林長制改革,護“好山”、“建新綠”,打造沿江國家森林城市群
位于銅陵市主城區西部的濱江生態公園,被銅陵人稱作當地的“外灘”,江堤寬闊、草木繁茂。沿著濱江公園彩色綠道漫步,宛若人在畫中游。在銅陵城鄉的綠道上,一排排景觀樹木向遠方延伸,一條條森林通道串鄉連城。
“這幾年持續實施的森林增長和綠化提升工程,大大改善了生態環境質量。 ”銅陵市農委副主任王良書說,圍繞建設生態山水銅都、打造皖江綠色生態廊道,銅陵市相繼完成了銅蕪路、銅都大道、濱江大道等10余項綠道工程,實施了濱江岸線、秀水河、黑砂河等水系綠化工程。全市建成省級森林長廊示范段173.9公里,形成翠環繞城、林帶穿境的森林景觀。
當前,打造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建新綠”正是重點舉措。我省實施長江兩岸綠化行動,全面實施生態復綠工程,對沿江綠化空白區域進行補綠,應綠盡綠,打造沿江國家森林城市群和綠色生態廊道。
護“好山”、“建新綠”,我省全面推行林長制改革,在全省建立以黨政領導責任制為核心的五級“林長制”體系,明確“護綠、增綠、管綠、用綠、活綠”五大任務,確保一山一坡、一園一林、一區一域都有專人專管,以“林長制”促進“林長治”。
“要不是鎮、村兩級林長幫忙,這片林子可能就荒了。 ”桐城市青草鎮復興村林地承包大戶鄒士偉感激地說。林長制實施以來,該鎮復興村的林地流轉面積從不足千畝增加到2800余畝。一片片荒山上,雜草已被油茶、紫薇、櫻花等苗木所取代。 “是林長,就要擔起這個責。村里的一山一坡都得保護好。 ”復興村村級林長葉鄧應說。
加快造林綠化步伐,打造綠色生態廊道。省林業局提供的信息顯示,到2020年,皖江五市全面創建成國家森林城市,沿江兩岸綠色森林長廊基本建成,流域兩岸宜林荒山基本實現綠化,森林面積和蓄積量持續穩定增長,森林覆蓋率達38%以上,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功能完善的林業生態體系。
提升空氣優良率——
開展藍天保衛戰,優化產業、能源、運輸、用地四大結構,實施控煤、控氣、控車、控塵、控燒措施
當前,煤炭依然是我國最主要的能源。防治霧霾,如何清潔利用煤炭成了關鍵問題。國家規定,2020年前,對燃煤機組全面實施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超低排放究竟有多低?即燃煤電廠主要污染物排放低于現行火電廠排放標準,接近或達到天然氣燃氣輪機組排放標準。
位于銅陵市義安區東聯鎮的國電銅陵發電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建設2臺63萬千瓦級超臨界燃煤機組。公司大門旁,一塊大屏幕實時展示著1號機組煙囪出口污染物排放濃度。
“實時數據顯示,煙氣排放指標,已遠優于國家燃煤電廠排放標準,低于天然氣機組排放標準。 ”該公司環保主管葛賢文說,公司近年來投入近3億元將兩臺機組實施超低排放改造。葛賢文提供的環保部門驗收意見顯示,1號機組超低排放改造項目對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處理效率分別為99.9893%、99.8%、93.1%。改造后,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總量年可減排125噸、370.6噸、275噸。
打贏藍天保衛戰,促進空氣優良率大提升,我省編制實施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以控煤、控氣、控車、控塵、控燒“五控”為抓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用地結構,強化區域聯防聯控和重污染天氣應對。原省環保廳從去年3月6日起開展為期1年的大督查。覆蓋16個市,實施異地駐點互查,劍指影響PM2.5的行業、“散亂污”企業等。
綜合發力之下,藍天保衛戰取得初步成效。去年1月至11月,全省14個未達標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49.5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同期下降8.8%,比2015年同期下降10.3%;全省16個市優良天數比例73.5%,比2017年同期提高4.3個百分點。
《安徽省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PM2.5未達標設區市濃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比2015年下降25%以上。
提升土壤清潔率——
源頭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排查整治固體廢物污染,整改完成1600多個問題
農業清潔生產,是助力農業綠色發展的手段,有助于減施化肥,減少對土壤的污染,提升土壤清潔率。
在桐城市孔城鎮南口村,南山種植專業合作社清潔生產試驗區遠近聞名。“我們打造的荷花塘、茭白田和黃菖蒲不僅僅是景觀,更是降解農業尾水富營養物的生態攔截溝渠。 ”南山合作社理事長施愛國介紹說,試驗區通過物理誘殺害蟲,從源頭上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再通過將低洼田改造成生態攔截溝渠的方式,改善提升農業尾水。
為推動農業清潔生產,桐城市有關部門幫助南山合作社申報國家現代生態農業基地、清潔生產技術試驗示范項目基地。 “南山合作社實施‘稻鴨共育、稻蝦連作、生態攔截、病蟲害綠色防控’的水體清潔型生態農業模式,2017年化肥使用量同比減少27.3%,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40%。在一批龍頭企業帶動下,近年來桐城市農藥、化肥使用量均呈現減量化趨勢。 ”桐城市種植業管理局副局長方海維說。
固體廢物環境管理,與土壤污染防治息息相關,固廢滲濾液所含的有害物質會改變土壤結構,污染土壤。
去年,皖江環境污染突出問題專項整改、“清廢行動2018”等多個專項行動雷霆出擊,其中重點排查內容即是固體廢物污染。多輪排查整治中,共完成1600多個涉固體廢物問題整改。為建立固廢污染防控長效機制,我省出臺專門意見,構建閉環管理鏈條,按照“控源頭、獎舉報、查輸運、堵落地、嚴打擊、重追責”總體思路,建立覆蓋省、市、縣三級的固體廢物監管平臺,對涉固廢環境違法行為“露頭就打”。
當前,我省正開展凈土持久戰,推進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推進土壤環境管理、推進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等,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4%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