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當很多人緊盯著手機屏幕的時候,馬鞍山市卻有一家人從2011 年開始辦起了“家庭報”,至今已堅持9 年。已印刷的32 期圖文并茂的“報紙”,不僅記錄了每個家庭成員的美好記憶和生活、凝聚了家人的感情,也讓孩子們多了一個練習寫作的平臺。雖然這份“報紙”的28 名供稿人中沒有一位從事“記者”這個行業,但他們卻是各自生活中當之無愧的“記錄者”。
緣起:感恩父母,鼓舞后輩
“國慶節之前我們剛出了一期,下一期考慮排在元旦出。”和記者一聊起“家庭報”,正在幫女兒帶孩子的胡邦勇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因為大哥最近眼睛不太好,下一期“家庭報”的“主編”就由他來當了,這讓自稱不怎么和文字打交道的他覺得既興奮又充滿挑戰。
這是一張16 開彩印“報紙”,每期只出兩個版面、50 份;“社址”在馬鞍山市霍里街道霍里村恒德32 號,也是這個大家庭的來源地。說起“辦報”的機緣,還得追溯到多年前。胡邦勇告訴記者,他兄弟姐妹6 人關系融洽,這些年來每個周末都會帶孩子們回到霍里村恒德32 號的父母家團聚。“大概是2010 年,也是在一次家庭聚會上,大哥說大家日子過得都很好、經濟條件都還不錯,應該在思想上有些追求,不如辦個‘家庭報’吧,也能提高一下大家的文化水平。”這個提議獲得了一家人的贊同。
2011 年6 月13 日,老胡家的“家庭報”創刊了,胡邦勇的大哥在“發刊詞”中寫明了“辦報”思路:一是以二老為核心,同享大家庭天倫之樂。老人辛苦了一輩子,養育了幾代后人,功不可沒。家庭成員常回家看看,團聚一堂,交流信息,增進親情。也有利于進一步形成尊老愛幼的良好家風。二是以第二代為中堅,強化堅實的家庭支柱。這一代有6 個小家庭、12 員“大將”,他們事業有成、不辭勞苦,擔負著向上敬老、向下服務三代四代的重任,可謂多奉獻、少索取,全心全意、無怨無悔。三是以第三代(包括第四代)為中心,托起明天的“太陽”,這部分目前有10 口人,他們有的已參加工作,有的還在苦讀。這兩輩人既是呵護對象,又是發奮努力、不斷進步的新生代,是整個大家庭的未來和希望。辦這份報就是要記錄他們的成長足跡,為他們鼓勁、加油。
第一期反響不錯,于是老胡家的“家庭報”就按照一個季度一期的規律,認認真真地辦了下來。
效果:熱心奔波,情感紐帶
“辦報”這事其實挺難的,可胡邦勇說,這份“家庭報”卻并不缺“專業人才”。“家中第三代都是大學生,有學美術的,還有搞藝術的。”胡邦勇說,不僅如此,像他們這樣的第二代也會積極貢獻智慧,“之前我大哥是‘總編’,負責選題策劃和方向把關;編輯是大妹妹的女兒夏露,負責文字和校對;美編是我大嫂,她比較擅長攝影,審美觀很好。”
胡邦勇說,這是大家的“報紙”,一年一家出個三五百塊錢也就辦起來了。有趣的是,在這個堅持了9年的“采編團隊”中,沒有一位在新聞媒體工作的。“我們大多是在政府機關、教育行業和企業工作的,當記者的還真沒有。”老胡家聚會的時間大都在春節、元旦、清明、端午和國慶節。在很多記錄他們歡度假日的文字里,都能找到相關印記。胡邦勇說,這些年雖然父母去世了,可是一家人團聚的習慣從來沒有改變過。
胡邦勇說,有時候下期“報紙”的選題就在周末聚會的閑聊中定了下來,這張“報紙”就像紐帶一樣把幾代人的情感聯系起來。
期望:記錄生活,傳承記憶
其實隨著技術的發展,這些家庭大事、好事的分享,完全可以通過電話、手機來傳遞,為什么還要“辦報”呢?對此,胡邦勇給出了他的理由:“比如通過微信是可以看,但看過就忘記了,時間長了也就刪掉了。但是報紙能夠流傳下去,隔了幾代、幾十代,都有個記錄性的東西。”胡邦勇說,每次印刷的時候,都有人負責把報紙帶回老家來,一家兩份,每個小家庭都會好好收著,“我很多同事看了之后,都很羨慕。”
其中,他們羨慕的不僅是這家人堅持不懈用文字和圖片記錄生活,更是一家人團結美好的氛圍。“我們不僅兄弟姊妹們和諧,而且另一半也都和諧。”胡邦勇說,父母在世的時候就特別喜歡看這份“家庭報”,每次都保存得好好的。因為“家庭報”這個載體,大家都很積極向上,也有比較好的生活氛圍,老胡家也多次榮獲省市“最美家庭”稱號。
如今這份“報紙”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了,“家里人的愛好特別多,運動、釣魚、畫畫、攝影……‘報紙’總有登不完的內容。”而“供稿”隊伍也越來越大,胡邦勇說,大家庭馬上又要迎來一個寶寶,隊伍越龐大,“報紙”辦下去的信心也就越足了,“它記錄著整個大家庭以及各個小家庭的痕跡,層出不窮的鮮活內容可供后輩翻看、了解前輩們的生活,這也是‘家庭報’延續下去的意義所在。”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陳牧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