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皖南黟縣,古徽商聚集地和徽州文化主要發祥地之一,處處如畫,移步換景,城鄉旅游資源極其豐富,全域旅游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黨的十八大以來,黟縣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不斷提升,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
七彩的田園給黟縣塔川村村民帶來多彩的人生。
民生改善萬家樂
2016年以來,黟縣新建投用碧陽幼兒園等4所幼兒園,擴建宏村幼兒園、美溪幼兒園、柯村幼兒園。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2%,學前一年入園率保持100%,普惠幼兒園覆蓋率超過80%,走在全省前列。2016年以來總投資近8000萬元新建學校、幼兒園5所,新建校舍面積24588平方米,改擴建7個學校田徑運動場。在全市率先實行免費提供教輔材料和作業本。全縣建成17個農村留守兒童之家、8個留守兒童活動中心和4個鄉村學校少年宮、1個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實現留守兒童關愛體系全覆蓋。
推進住房保障工作,該縣已建成保障性公租房1230套;廉租房100套;棚戶區改造375套,農村危房改造7645套,城市老舊小區改造項目18個。穩步提升救助保障的水平,農村五保供養標準分散供養每人每月提高到500元,集中供養每人每月提高到600元(財政補助標準);農村低保標準每人提高到6780元;孤兒基本生活保障社會散居每人每月提高到900元,機構供養每人每月提高到1300元;貧困殘疾人康復工程每人每年提高到1000元。組建縣、鄉、村組合的家庭醫生服務團隊66個,簽約2.62萬人。實現公辦養老機構鄉鎮全覆蓋,床位368張。
黨的十八大以來,該縣組織職業技能培訓4250余人次;堅持創業帶動就業,出臺小額貸款財政貼息政策保障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財政累計補貼1242.41萬元;支持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穩定就業,累計開發公益性崗位1231個。
“黟縣五黑”涉旅特色農產品。
交通巨變生活美
黟縣境內山高谷深,“行路難”是橫亙在發展道路上的瓶頸。十八大以來,黟縣努力建設人民滿意的交通,黃祁高速建成通車、歙黟一級公路黟縣段基本建成通車,S218線、黟七線、漁渭線、宏儒線、石小線等一大批干線公路路面改善工程正式實施。
截至2018年底,全縣公路總里程657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77公里。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向周邊輻射,以國省干線公路為骨架,以縣、鄉、村道為支脈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新格局。
城鎮公交網絡逐步完善,縣城20公里范圍內公交化運行率達到100%,城鎮公交通行率達到65%,公交線路達到6條,基本覆蓋了縣城及周邊重點村鎮。截至目前,黟縣共開通跨省、省內及市內的客運線路44條,可直達上海、杭州、江蘇等長三角地區和黃山、九華山、太平湖、牯牛降等旅游景區。開通了高鐵黃山北站、市旅游集散中心直達宏村、西遞景區的旅游專線。打開山門的黟縣,旅游發展駛上快車道,縣內外交通暢達,農業、商貿、物流等產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2018年12月26日,新建南昌經景德鎮至黃山鐵路安徽段工程正式開工建設,黟縣實現高鐵“零”突破,迎來高鐵時代。
黟縣古城游人如織。
旅游富民家底實
黟縣有著2240年建縣歷史,境內山川毓秀,田園相依,森林密布,瀑布成群,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中國畫里鄉村”之美譽。作為徽州文化主要承載地,還有近2000幢明清古建筑等,西遞、宏村等古村星羅棋布,黟縣古城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2019年初該縣獲評“千年古縣”。
近年來,黟縣鄉村旅游向高端度假、休閑體驗、戶外運動、文化演藝、攝影寫生等多元化旅游業態發展,全域旅游縱深推進。2018年,全縣接待游客1196.09萬人次,同比增長15.02%,旅游總收入98.71億元,同比增長13.88。先后榮獲中國旅游強縣、中國最具文化魅力旅游名縣、全國十大縣域旅游之星、中國鄉村民宿發展示范縣等10余個稱號,被文化和旅游部評為“十大鄉村旅游目的地”。
近年來,黟縣著力保護古城,修復古城街道,恢復古城風貌,歷史名城的古樸特色日益彰顯,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正在推進。
據悉,該縣持續打造體育+旅游,國際山地車公開賽和國際鄉村攝影大展成為品牌活動,黟縣·中國騎行產業峰會去年亮相2018斯邁夫全球體育產業大會。2018年先后舉辦黟縣超級越野賽、徒步露營大會、西遞音樂節、西遞祈福文化節等品牌活動。非遺+旅游精彩不斷,黟縣儺舞《出地方》及《雉山鳳舞》等知名度越來越大。推動旅游扶貧,2018年鄉村旅游扶貧惠及貧困人口539戶1257人。推動攝影+扶貧,開展公益攝影作品義拍活動,共籌得善款118.1999萬元
實施“農業+旅游”,出臺政策扶持“黟縣五黑”(黑米、香榧、覆盆子、皖南花豬、黑雞、黑茶等)特色產業,其中黟縣石墨茶、黟縣香榧、黃山黑雞登記為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黟縣徽黃旅游集團搭建電商平臺,推動以“黟縣五黑”為主題的“黟品五黑”品牌涉旅特色農產品規模生產、品牌包裝、形象推廣,結合旅游發展做好“五黑”系列的深度開發與市場推廣。
道路縱橫交通便捷。
滿城勁吹文明風
黟縣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作用,凝聚群眾、引導群眾,成風化俗,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新時期鄉風文明建設。
該縣規范有序地建設縣、鄉(鎮)、村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83個,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達580場次,參與群眾68600多人次。縣、鄉、村三級志愿服務隊已達202支,登記在冊志愿者超過1.1萬人。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金玉琴,全國勞動模范雍桂芳,全國首屆道德模范(提名)汪來九,“中國好人”姚瑪琳、倪良玉等一大批志愿者走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講黨課、論道德、說故事、傳技術,深受群眾歡迎。
該縣聚焦農村群眾所思所想所盼,開展好理論傳播、政策宣傳、文體活動。西遞胡氏、宏村盧氏傳統家風家訓分別登上中紀委和安徽省紀檢監察網站;《碧山村村規民約》《楠瑪村村規民約》分別獲評全國、全省優秀村規民約;去年以來,有17人分別當選“中國好人”“安徽好人”“黃山好人”。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吳永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