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國家統計局安徽調查總隊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安徽城鄉居民的居住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居民的住房面積在變大、居住環境也在變美。近年來,改善型購房者成為市場主力,實現了從“居者有其屋”到“居者優其屋”的轉變。
變大了:改善型住房需求大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我國一直處于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在此大背景下,安徽也漸漸形成了“統一管理、統一分配”的公有制住房制度。隨著人口不斷增加,供給制度的弊端日益顯現,住房供需矛盾日益加劇,居民居住水平難以得到提高。改革開放后,為解決住房短缺問題,分階段推行了以住房商品化社會化為目標的住房制度改革。
近年來,住房制度改革取得重大成效,人均住房面積不斷提高,房屋類型日益多樣化,居住環境更加和諧美好。基本實現了“居者有其屋”向“居者優其屋”的轉變。2017 年,安徽省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為37.44 平方米,是1981年的5.7倍;農村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為50.74平方米,比1987年增加42.2平方米。近年來,從安徽城鎮居民家庭居住情況統計看,二居室和三居室是購房的主體——2013年,二居室占比為36.3%,三居室為28.75%。
變美了:小區配套持續改善
伴隨著需求的差異化,新建住宅種類豐富多彩,既有普通住宅、公寓式住宅,也有高檔住宅、別墅等等。
在住房商品化探索過程中,住宅的舒適度也在不斷提升。在居住條件改善的同時,人居環境也邁上了新臺階。據統計,2017年安徽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為14.32 平方米,比1978 年多10.9 平方米。截至2017 年底,農村自來水普及率為86.9%,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73.8%。人們在住有所居中享受新生活,創造新生活。
安心了:保障性住房來兜底
各級政府在推進住房市場化的同時,加大了對保障性住房的建設,以滿足不同群體住房需求。
據統計,2018 年安徽新開工保障性安居工程29.42 萬套,基本建成29.17 萬套,農村危房改造16.75 萬戶。截至2018 年12 月,合肥市共計開工棚改安置房2.016 萬套,基本建成公租房和棚改安置房2.362 萬套。棚戶區改造使人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促進了社會公平,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
劉玉如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趙明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