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安徽電子信息產業歷經孕育起步、改革騰飛、趕超跨越幾大歷史性階段,成長為全省經濟建設中重要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支柱產業,成為我國乃至世界電子信息產業“版圖”上的冉冉新星。
世界制造業大會5G 展區。
安徽電子信息產業萌于建國初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省全省僅有幾個電子管收音機和手搖電唱機的修配點,沒有一家電子信息企業。新中國第一個十年,安徽電子信息產業出現萌芽。其中,1957 年,安徽省綜合藝術模型廠組裝出我省第一批電子產品3 臺電子管收音機,命名為“ 黃山牌”。
1958 年,全省第一家電子企業合肥無線電廠興建,開始批量生產供應廣播擴音機、交流收音機。1959 年,合肥無線電廠研制出全省第一臺半導體袖珍收音機,開啟安徽電子信息產業創新發展之路。上世紀60 年代,以發展廣播電視和軍工配套產品為重點,全省主要城市掀起興辦電子工業的熱潮。
到1970 年,全省電子企業數量已增至100 多個,職工人數達到8000 余人,年產值超過2000 萬元,電唱機、測量儀器和電阻器、電容器、晶體管、高頻接插件、霍爾器件等新產品相繼問市,擴音機、收音機、電唱機、測量儀器及配套元器件規模量產。其間,國家“三線”建設調整地區工業布局,一批雷達、微電機、信號源、高頻元件、變壓器、通信設備、集成電路、微波儀器企業從上海等地遷往我省,為我省電子信息產業增添新力量。
到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 年,我省全省電子信息產業產值達到1.7 億元,在全國同行業規模排位中名列第19 位,形成科研與生產相結合、整機與元器件相配套的發展格局,產品門類日漸齊全,科研能力穩步上升,工業生產體系初步形成,全省電子信息產業基礎基本奠定,成為全省新興工業門類。
世界首臺VCD影碟機誕于安徽
1990 年,安徽批量生產電子信息產品已增至11 大類、1000 多個品種、6000 多種規格,年產值突破10 億元,在全國同行業中的規模排位上升到第14 位,成為我國黑白電視機、彩色電視機、黑白顯像管、收音機、收錄機和雷達、測量儀器、程控交換機、電子元器件及材料的生產基地。黃山牌、華貝牌、揚子牌、美多牌電視機和福樂牌收音機先后出口巴拿馬、南非、德國、敘利亞、希臘、荷蘭等國家。
其間,我省還先后引進新型磁粉、高檔音響電機、小型石英諧振器、先進化成箔等一批具有國際水準的生產線。1993 年,安徽萬燕電子系統有限公司研制出世界上首臺VCD影碟機,成功開拓全球新興市場,成為新一代視聽產品代表。蕪湖電真空研究所研制生產的液晶閥光導纖維顯示管、高亮度高清晰度無框投射式顯像管等,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進入新世紀,全省電子信息產業加速駛進快車道。據統計,2001 年全省電子信息產業總收入突破50 億元,2003 年突破100 億元,2005 年突破200 億元,2006 年突破300 億元,2007年突破400億元,2008年突破500億元。
“建芯固屏強終端”協同發展
2008 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安徽省政府出臺電子信息產業調整振興規劃,明確著力發展高端產業,增強核心競爭力,走自主創新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振興之路。
其中,安徽新型顯示產業實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快速發展,形成以顯示面板為核心,液晶顯示、OLED 柔性顯示、硅基微顯示到激光顯示等門類齊全,帶動上下游全面發展的新型顯示產業鏈條。同時,我省還加速推進集成電路產業崛起,全省以合肥為核心、沿長江相關市“一核一帶”發展格局顯現。
在人工智能、大數據、5G、量子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不斷深化的今天,我省智能終端產業也搶抓機遇,電視、計算機等傳統終端產品加快提質升級、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智能可穿戴、虛擬現實、服務機器人等新興智能終端產品不斷涌現、茁壯成長。在“建芯固屏強終端”協同發展下,安徽智能終端在創新升級中不斷向產業中高端挺進,日益成為安徽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重要驅動與支撐。2018 年,我省生產彩電2289 萬臺,產量躍居全國第2 位;生產微型計算機2026 萬臺,產量躍居全國第5位。
電子信息挺起安徽工業脊梁
2018 年,安徽電子信息產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2.2%,快于全省工業、全國同行業12.9 和9.1 個百分點,增加值占全省工業比重達到8.8%,比上年提高0.3 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5.9%,對全省工業增長貢獻率持續保持各行業首位,天康集團、銅陵精達、蕪湖長信、陽光電源4家企業入選全國電子信息百強榜單。
安徽電子信息努力實現從“創新追趕”到“創新引領”的歷史性變革,為安徽工業挺起剛強脊梁。安徽還將圍繞關鍵布局、重大項目、核心配套、重點企業、主導產品、集聚基地“六大關鍵著力點”,不斷提升“屏-芯-端”主導產業鏈的創新力和競爭力。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項磊/文 王從啟/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