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提起宋都開封,自然就會想到北宋名臣——包拯。他剛正不阿,鐵面無私,為民請命,有說不完的故事。昨天,由安徽日報報業集團、中共合肥市委宣傳部、中共肥東縣委聯合主辦,新安晚報社、中共肥東縣委宣傳部承辦的“我從包公家鄉來”大型融媒體采訪團第二站來到了包拯揚名之地——河南開封。
一朝步入畫卷 一日夢回千年
900 多年前,北宋畫家張擇端留給世人一幅驚世長卷《清明上河圖》。如今,這幅盛世美景從畫中走了出來?!耙怀饺氘嬀恚蝗諌艋厍辍!?8 日下午,“我從包公家鄉來”采訪團走進位于開封龍亭湖畔的宋文化主題公園——清明上河園。
勾欄瓦肆,民俗絕活,酒樓茶肆林立,汴繡、年畫、官瓷作坊叢集,一座虹橋飛架東西……園內一派東京清明勝景。古色古香的開封讓采訪團成員有了完全不同的體驗。看一看包公迎賓的風采,聽一聽包公巡案的奇聞,稱一把“包公”的公平秤……采訪團的媒體記者和專家直呼“精彩過癮”。
“把包公文化和大型實景演出結合起來,真的很震撼。”在觀看了多場精彩演出后,采訪團不少成員表示,開封將百姓傳頌的包公文化和當地旅游緊密結合起來,將更多的歷史文化符號加入開封這座城市的發展當中,“好看、好玩”成為越來越多的外來游客的直觀感受。
演十幾年包公 仍想繼續提升
嘉祐元年(1056 年)十二月,包拯被召任權知開封府,遷升右司郎中,開啟了一生最重要的執政生涯。園內正在上演一出精彩的“包公巡案”,幾位演員用惟妙惟肖的表演,將“包公智斷牛舌案”的故事完美呈現,引來圍觀群眾陣陣喝彩。
演出結束后,記者采訪了包公的扮演者張磊。今年32 歲的張磊,畢業于開封市藝術文化學校戲曲專業,扮演包公已有十來個年頭了,“演過之后才知道,包公真的不好演?!睆埨谡f,雖然自己已經扮演包公這么多年了,但對人物的理解仍然還有提升空間,“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對包公的定義,要想把包公演好,必須下功夫。”
張磊說,自己演過很多角色,但最喜歡又覺得最不好演的就是包公。他從小就崇拜包公,“小時候覺得包公就是神,什么疑案都能破,畢業后能夠扮演自己最崇拜的角色,也算是圓了自己的夢?!?/p>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為了能夠將包公的一舉一動模仿得更到位,張磊私下會搜集各類關于包拯的書籍、戲劇和影視作品,“看的時候會仔細揣摩他們的動作、神情,會將自己代入包公的故事里,這樣才能打動觀眾。”
清明上河園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張磊一穿上包公的演出服,“就像變了一個人,特別嚴肅、認真,將自己當成了包公?!睂Υ?,張磊解釋道,包公是個十分嚴肅的人,“既然穿上了演出服,就要符合包公的形象。”
打造包公品牌 肥東需要先行
“我從包拯故鄉來,再訪開封府尹臺。放眼芙蕖花正艷,清心不染汴河開?!痹谇巴_封的高鐵上,安徽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合肥市政協原副秘書長戴健作詩一首,表達自己激動的心情。因工作關系,自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戴健曾不下十余次來到開封,親眼見證了包公祠、開封府、清明上河園這些景點的發展。
從70 年代開始,戴健便研究包公文化,并在《人民日報海外版》《深圳特區報》等報紙雜志上發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對包公文化有著獨到的見解。他告訴記者,1992 年和1994 年,開封和合肥分別主辦了國內第一屆和第二屆包公學術研討會,自此兩市便一直就包公文化開展交流。
在戴健看來,開展包公文化交流,對于肥東和開封的文旅發展都大有裨益。他說,曾經有游客來肥東,了解到包公在開封的事跡后,又去到開封游玩。也有游客在開封知道包公的家鄉是肥東后,一定要來肥東看看包公出生的地方,一來二去,既打響了包公的品牌,又促進了兩地的旅游業發展。
“開封和肥東可以相互借鑒,共同學習?!贝鹘≌f,一直以來,肥東為開封研究包公的家世、家譜提供了很多資料,而肥東也能通過和開封的包公文化交流學到不少“干貨”,“比如,開封關于包公的大型實景演出能夠增加景點的親和力,這點就值得肥東借鑒。”
戴健認為,作為包公故里,肥東要在打造特色包公品牌、推進文旅融合的路上先行一步。他表示,肥東目前正在修建包公文化園,“這一步走得很好。”戴健表示,可以借助此次“我從包公家鄉來”采訪活動的東風,“大力推進肥東文旅融合發展,打造包公文化特色旅游品牌?!?/p>
傳承包公文化 需要不斷創新
“采訪團來到開封探尋包公足跡,進一步挖掘包公的文化底蘊,弘揚包公精神,感受到開封對包公文化的挖掘、保護和傳承,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狈蕱|縣委宣傳部網信科科長、“幸福肥東”主編曹利芳表示,“我從包公家鄉來”大型融媒體采訪活動十分有意義,作為一名在包公家鄉的宣傳工作者,更是有責任和義務把包公文化、包公精神宣傳出去,讓包公文化在中華大地上發揚光大。
中新社安徽分社記者劉浩表示,通過這次“我從包公家鄉來”活動,走進開封清明上河園,不僅看到了古色古香的宋時建筑風物,還看到當地挖掘、傳承包公文化的實踐,比如園中包公出行巡案,演員們身著古裝,還原包公斷案的場景,吸引了許多游客圍觀。這種創意形式,把包公文化與旅游結合起來,既是旅游發展與文化的融合,也是文化傳承的創新。
“合肥和開封都是歷史文化名城,都是包公生活的地方。開封在繼承傳統文化、發展文化產業等方面的很多做法也值得合肥去借鑒。”安徽日報記者許蓓蓓說,這次采風活動對推動兩地文化旅游的融合發展也具有一定意義。
劍心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韓誠 劉旸 攝影報道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