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人家撿金、撿銀,你王翠華兩口咋撿回來一個呆頭呆腦 ‘木頭人’,哎,不知你是怎么想的。” 22年前,安徽省明光市泊崗鄉新淮村胡臺五組的村民王翠華夫婦將一個癡呆老人接回家贍養時,她在村里人眼里是“怪女人”;22年后,再提起王翠華,新淮村附近鄉鎮的村民都會豎起大拇指,夸贊她是個了不得的女人。這一切都源于當初王翠華夫婦的那一句承諾……
22年間,王翠華夫婦對癡呆老人的悉心照料感染了家人、影響了新淮村的村民,她的事跡,為淮濱之鄉鋪上了一層默默無聞、卻又閃閃發光的底色。
為了那一句承諾
王翠華所在的新淮村,地處淮河岸邊,與江蘇省泗洪縣雙溝鎮隔河相望。這里景色宜人、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種植蔬菜。
王翠華今年58歲,腿有殘疾。21歲那年從江蘇省盱眙縣包集村嫁到泊崗鄉新淮村施道勇家,他們以種田為生,沒事時就到河對面的雙溝鎮拉大糞,賣給村民澆菜園子,掙來的錢補貼家用。雖說日子苦一點,但靠著勤勞的雙手,日子過得還算不錯。
提起這個癡呆老人,村里人不知道叫啥,多大年紀,更不知他來自何方…….
1997年秋季的一天,王翠華夫妻倆像往常一樣拉糞回來,看見一個50多歲的老人,衣衫襤褸,癡癡地站在那里,目光呆滯,渾身直哆嗦。上去詢問,他像個“木頭人”,一問三不知。已近中午,可能是餓了吧。回到家里,王翠華端來了飯菜給他吃,他三下五除二就吃完了。
王翠華后來一打聽了解到,這個人來到新淮村有一段時間了,不知從哪里來的,不會說話,也不亂跑,偶爾幫助人家干點活,人家就給他一口吃的。不給他吃,他也不知道去要,吃飽了,就在田埂下睡覺。
王翠華心地善良,看不得可憐之人。她想這樣下去怎么行呢,不餓死,也會遭病死掉的。于是,她與丈夫商量,“把這個老人接到家過吧,平時幫你干干活,給他一口吃的,找個睡覺的地方。我們家雖然不富裕,但多一口人還能養活得起,遇到他也算是‘緣分’吧。”就是這一承諾,這個老人走進了王翠華的家。
癡呆老人沒有語言表達能力,村里人問他多大了,他呆呆地說“十二了”,不管什么時候問他都說“十二”,因此,村里人都叫他“十二”。
一起走過的日子
常言道:“親戚可走不可留”,何況是一個非親非故的癡呆老人呢。首先,不能與他交流溝通,不知冷暖,其次是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身邊不能離開人。
面對這些,王翠華夫婦不棄不離,像關愛親人一樣,慢慢來、從頭教,一點一點融洽。剛來時,老人不習慣,生活不能自理,吃飯時,王翠華就一勺一勺喂;衣服臟了,她馬上給他換洗;不會上廁所,隨地大小便,王翠華夫婦就像教小孩一樣慢慢地教引導;生病了王翠華夫婦就背著他到處尋醫問診……
有一次冬天,王翠華丈夫施道勇帶老人到洗澡堂洗澡,到了澡堂,看到那么多人,老人情緒就有點不對。剛脫了衣服,老人忽然大叫起來,死活不愿下去。沒辦法,施道勇只能帶著老人回家。從那以后,王翠華夫婦就在家燒水幫老人洗澡。
就這樣,春夏秋冬,年復一年,王翠華夫婦照看他起居,照顧他吃喝。
老人剛開始到家里來,孩子們都感到害怕,看到老人怪怪的,都不敢接近他。時間長了,看到父母一點不嫌棄他,漸漸地也愿意和他靠近,和父母一樣對待他,服侍他,和睦相處。
2013年9月,施道勇身患重病,一病不起。彌留之際,施道勇拉著王翠華的手說:“‘十二’到我們家也有18年了,為了他辛苦你了,既然他到我們家了,就算是我們的親人,我走了以后,你和孩子還要照顧好他,帶著他一起過……”
2013年冬天,施道勇去世。家里的“頂梁柱”倒了,生活一度陷入了困境。王翠華雖然個子不高,而且腿有殘疾,但她性格倔強,以農村婦女的剛毅品質,堅強地支撐著這個家。
這幾年,女兒出嫁,兒子結婚生子,都是她一手操辦的。她沒有忘記丈夫臨終前的遺言,不管遇到多大困難,她都帶著“十二”生活在一起。
由于年齡的增大和長期勞累,王翠華患上了糖尿病、胃竇炎、高血壓等多種疾病。這時,他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十二”,“萬一哪天先走了,孤苦伶仃的‘十二’怎么辦?”
‘十二’平時情緒比較穩定,但有時因氣候和周圍環境變化,也會出現不安和煩躁,還會不明不白地離家出走。有一次冬季傍晚,雪下得很大,王翠華干活回來一看‘十二’不見了,趕忙出去尋找。王翠華冒著大雪,拖著殘疾的腿,一瘸一拐地奔波在茫茫的雪地里……天色已晚,只有白雪皚皚映照著她瘦弱的身軀,“不管怎么樣,就是找一夜我一定要找到你!”。
就這樣,她在雪地里奔波了兩個多小時,終于在一處破舊的草房里找到了“十二”?;氐郊依铮醮淙A燒了一鍋開水為“十二”洗澡,換上了衣服,下了一碗熱騰騰的雞蛋面……
去年,王翠華因病需要到明光市人民醫院住院治療。臨住院前,她把“十二”托付給親家照看,他一再囑咐親家,“十二”的生活習慣,要注意哪些問題……半個多月里,王翠華始終牽掛著“十二”,每天都叫孩子打電話詢問情況。
王翠華丈夫去世后,她家的情況引起了村兩委重視。針對王翠華家的實際情況,經研究決定報有關部門批準,為“十二”辦理了戶口。根據王翠華家人的要求,為“十二”取名叫“施道文”,并根據時間推算為1944年10月4日出生。真正了卻了王翠華“一家人”的愿望。同時,在鄉政府和村兩委的幫助下,還為施道文辦理了農村“五保戶”手續。
改嫁也要帶著你
兩年前,經好心人撮合,介紹王翠華和本村的村民劉子鳳認識。王翠華說:“我的家庭你也了解,和我結合可以,但你必須能接受‘十二’”。劉子鳳也是個老實巴交的莊稼人,對王翠華家里的事情也有所耳聞,打心里敬佩她。聽了王翠華的一番話很受感動,欣然答應重組家庭后,繼續帶著‘十二’ 一起生活。
長期的服侍,老人養成了依賴性,起居、吃飯、洗漱,都由王翠華親手操持。
王翠華和劉子鳳結婚后,在自家的小院里為“十二”建一間房子。每天睡覺前,她都要到“十二”的房間查看一番,有時碰到刮風下雨天氣,她不放心,夜里能起來好幾次到他的屋子里再看看;每次吃飯時,王翠華先把“十二”安頓好,有好吃的都緊著他吃。
22年過去,“十二”已74歲了,在王翠華一家人的精心贍養下,除了無法語言表達外,老人身體很硬朗,還能幫助干一些簡單輕快的農活。
這時候,有人和王翠華說:“現在‘十二’已經是‘五保戶’了,你也可以松口氣了,把他交給鄉敬老院撫養,你在家帶帶孫子也該享享清福了。”可王翠華卻笑著說;“雖然他是‘五保戶’了,但我還是不想讓他到敬老院,我和子女還要繼續帶著他一起過,一家人在一起,這樣我心里感到踏實,也感到很快樂。”
如今,王翠華已年近花甲,身體也大不如從前了。但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不管別人怎么說,王翠華對待“十二”照料和關愛絲毫不變。王翠華表示,“只要我還活著,我就不會放棄‘十二’,他是我們一家人,我們要帶著他一起過。”
在采訪中,老人雖然不能用語言表達對王翠華的感激之情,但從他的眼神里,可以感受到他的愉悅和幸福。當我們問起王翠華對你好不好時,他總是憨憨地微笑,一個勁地點頭說:“好,好,好……”
(郭茂讓 馮德斌)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