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初心不因來路迢遙而改變,使命不因風雨坎坷而淡忘。”當人們回憶起李夏時,總是會想起他微信個性簽名里的這句話。當看到喊他“夏哥”的同事說起他時不禁哽咽,當看到受到他幫扶的貧戶接受采訪時泣不成聲,當看到宿舍的桌子上留下了一袋藥時……都讓人感受到,這不僅僅是李夏微信的個性簽名,更是他人生的座右銘。這句話里有“來路迢遙”、有“風雨坎坷”,更有“初心不變”、有“使命不忘”。
2018年,長安鎮大源村,李夏光著腳在村民家中登記災情。汪夏寅/攝
李夏辦公室門口的去向牌永遠停在了“下村”
去向牌永遠停在了“下村”
荊州鄉人民政府大樓建于上世紀八十年代,院子里只有一棟樓,停車都不太容易。李夏的辦公室位于這棟辦公樓的二樓,門口掛著“績溪縣監察委員會派出荊州鄉監察專員辦公室”的牌子,工作人員去向牌上,李夏的照片旁寫著“李夏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去向的箭頭,永遠停在了“下村”的位置。
李夏的辦公室分里外兩間,外面是辦公室,里面其實是他的宿舍。外面的辦公室里,一張辦公桌就占了一大半地方。桌上除了電腦、案件材料、理論書籍和值班記錄本外,還有一個玻璃水杯。值班記錄本上最后的日期是8月9日,寫著“臺風‘利奇馬’登陸,鄉班子在崗值班。”
里外兩間都沒有裝空調,外面有一臺落地扇,里面則是一臺小一些的臺扇。里間的宿舍有床、桌子、柜子,以及水瓶、臉盆、肥皂等生活用品。唯一有些不尋常的是,桌上一個塑料袋中裝著很多藥,有感冒藥、鼻炎藥、胃藥、口腔潰瘍藥等。
“他是上個月才在這里住的,之前這里是我們兩個人的辦公室,我換了崗位后,里面那間改成了他的宿舍。”曾任荊州鄉紀檢干事的胡圣子對記者說,在此之前,作為鄉里的領導干部,李夏一直是和另外一位同事共住一間宿舍。
李夏宿舍的桌子上留下了一袋藥。
遇到危險他總是沖鋒在前
熟悉李夏的人都說,他為了群眾為了工作奮不顧身的精神,不是偶然的,而是多年來一以貫之的。在長安鎮工作的7 年多時間里,他就曾多次面對危險時沖在最前面。
2013 年6 月30 日晚,績溪縣長安鎮因山洪暴發造成多處房屋倒塌、通訊供電供水中斷,李夏立即加入應急分隊,翻山越嶺十余個來回,將生活必需品、帳篷送到災民手中;2014 年“1·24”森林火災,他第一批趕到現場,不顧自身安危、沖鋒在前;2016 年“5·4”大源村山體大面積滑坡時,李夏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連續值守三天三夜……
長安鎮大源村茶源村民組組長曹定來至今都清晰記得2018年6月29日那一場山洪災害中的李夏。凌晨得知因山洪災害,茶源村不少村民家中被淹,李夏和幾位同事一起迅速趕赴現場,道路被淹,他們翻山越嶺繞道趕到,將群眾迅速轉移。處理災情時,他還給村民們留下了自己的電話,讓他們有困難就找他。當晚,他就接到村民電話,村里發生了山體塌方,村民們十分焦急。他又立即和相關部門同事一起連夜趕赴現場。
“當時很多村民圍在現場,擔心塌方阻斷河道又會造成村里被淹。”曹定來說,當時為了安撫群眾的情緒和進一步了解實際情況處理險情,李夏帶著相關部門工作人員一起,繞道爬上了塌方山體的山頂,站在還未完成路面鋪設的道路高架橋梁上,對現場進行了勘察,判斷不會發生進一步險情后,下山向群眾說明了情況。
“當時他們在山上的那個位置,很有可能會再次發生塌方,但他還是走了上去。”曹定來說,群眾們都回家休息后,李夏當天晚上和幾位同事一起,在車上值守了一夜。
“遇到危險時總是沖鋒在前,為了群眾睡安穩覺,他寧愿自己不睡覺。”在和李夏既是同事又是朋友的長安鎮副鎮長汪夏寅心中,李夏就是這樣的人。
對待紀檢工作沒半點馬虎
1992 年出生的胡圣子,比李夏小6 歲。對他來說,李夏既是工作認真的領導,又是性情溫和的兄長。“他第一天來的時候把自己可能用了好幾年的水瓶臉盆都帶來了,水瓶都掉色了,我說這些都可以給他配新的,他說他的還能用。”胡圣子說,李夏生活很簡樸,整個夏天四五件衣服換著穿,有兩雙鞋,一雙運動鞋下村的時候穿,一雙涼鞋下雨的時候穿。
生活簡樸、性情溫和的李夏,在工作上則是認真嚴謹。胡圣子說,自己接觸紀檢工作時間短,在辦案流程、案卷筆錄等工作上,都是李夏手把手教他。每一次胡圣子寫好的材料,李夏都會仔細認真地核對,確保沒有問題。
紀檢工作中要對犯錯誤的黨員干部進行處分時,他們有時會有抵觸情緒。在胡圣子看來,李夏總是用自己的原則和智慧處理得很好。“當時要對一個老黨員進行處分,一開始打電話的時候他說他不在鄉里,但是李夏說,他肯定是躲著我們。”胡圣子說,當時他和李夏上午、中午都去找了那位老黨員,確實沒有看到他,胡圣子對李夏說,可能真的不在家,但李夏還是堅持晚上吃過晚飯后再去一次,果然,晚上見到了那位老黨員。
“他見面第一句話就笑著對那位老黨員說‘你是躲著我們吧’。”由于李夏的堅持和溝通,那位老黨員最終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接受了處分,并表示今后要加強學習,更嚴格要求自己。
李夏常說“紀檢工作來不得半點馬虎”“紀檢監察干部不能當老好人”。擔任長安鎮紀委副書記、監察室主任期間,他主辦、參辦問題線索75 條,立案審查26 起,給予黨員干部黨紀政務處分26 人。到荊州鄉任職的半年多來,辦結6 起審查調查案件,有力維護了群眾切身利益,較好發揮了案件查處的震懾作用。
和農民打交道他覺得踏實
2011 年,黃山人李夏來到績溪縣長安鎮工作,一直工作到2018 年12 月被調往荊州鄉。這7 年多的時間里,李夏干過紀檢監察、政府文書、城鄉建設、社會保障以及應急、保密、檔案管理等多項工作,無論是哪項工作,他都認真主動、迅速上手。
績溪方言外地人很難聽懂,且農村里很多老人不會說普通話,為了做好工作,李夏跟著同事認真學習方言,很快就克服了這一困難,融入到群眾中去。
因為家在黃山,李夏只有周末不加班的時候才會回家,不論是上班時間還是下班時間,總是能在工作崗位上看到李夏。有群眾到鎮政府辦事,即使不是李夏的工作,他也會先接待好群眾,等到相關科室同事來了之后帶著群眾去解決問題。他也總是在下班時間下村走訪,沒有買車之前總是騎電瓶車去,買了車之后也都是開自己的車下村。
“有事情找李夏”,是長安鎮很多人至今都記得的一句話。領導把工作任務交給有責任有擔當的李夏放心,年輕干部遇到困難找到“夏哥”總會得到幫助,群眾遇到問題和難處也總能找到這位吃住都在鎮里的外地干部……
今年3 月,已經調離長安鎮幾個月的李夏,得知此前擔任黨建指導員的長安鎮高楊村村干部葛洪亮發生意外受傷,他聯系高楊村黨支書王慶華,詢問情況后去醫院看望了葛洪亮。“他來的時候我還在昏迷,我家里人也不認識他,后來聽家里人說了之后我就知道是他,他是好人。”葛洪亮對記者說。
因為工作能力突出,績溪縣應急辦等多個縣直部門都想選調李夏進本單位。對于鄉鎮干部來說,這本是進城的好機會,但都被他謝絕了。“我喜歡跟農民打交道,在這兒待著覺得踏實。”汪夏寅曾聽李夏這么說。
《你還走在我家鄉的路上》
李夏生前留下最后身影的地方,距離他工作的績溪縣荊州鄉政府只有幾分鐘的路程。8 月20 日下午,記者來到這里時,雖然現場已經臨時鋪了一段繞著彎的便道,但那從山頂沖下的巨大塌方山體、斷裂后露出青白樹心的粗壯古樹、倒在河道里的還沒有清理的大石板……
都像是巨大的傷疤,留在很多人的心中,可能久久都不能痊愈。
8 月10 日那個下午,李夏和同事在敬老院將老人們轉移到安全地帶后,又到村民胡今古家中,將兩位70 多歲的老人轉移到地勢較高的其他村民家里。然而第二天,胡今古老夫妻倆看到李夏的遺體從家門口經過時,想到前一天還幫助過他們的李書記,為了保護人民群眾,竟然壯烈犧牲了,痛哭不已。
得知李夏壯烈犧牲前還曾幫助自己的父母后,胡今古在外地做律師的兒子胡廣華寫了一首致敬李夏的詩《你還走在我家鄉的路上》,其中寫道,“假如泥石可以重新依附/這片大山/村口旁/那棵三百年的大樹/還在守護家園……我多想逆轉這遺憾的時光/把風雨還給山河/把你送回家鄉”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 記者曹慶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