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在這草長鶯飛的季節里,3 月21日,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跟隨“春游江淮請您來”皖西線媒體記者采訪團來到了桐城市。這里是“桐城派”故里、黃梅戲之鄉、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素有“文都”之美譽,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豐富,處處透著文化氣息。
桐城派文物陳列館。
桐城是文化之都
桐城古稱“桐國”,因其地適宜種植油桐而得名。唐至德二年(757 年)正式定名為“桐城”,迄今已有1200 余年。桐城素有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享有“文都”盛譽,“窮不丟書、富不丟豬”的民諺流傳已久,“五里三進士,隔河兩狀元”一時傳為美談。這里文風昌盛,“桐城派”主盟清代文壇200 余年,歸附作家1200 余人,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據重要地位。
桐城文化繁榮,號稱“黃梅戲之鄉”,嚴鳳英等杰出藝人為黃梅戲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桐城派”文化、君子文化歷久彌新,“桐城歌”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桐城文廟、文和園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桐城是通達之地,西依大別山,東臨長江,西北群山重巒疊嶂、挺秀爭奇,中部丘陵扇面展布、傾降平緩,東南平原阡陌縱橫、織繡鋪錦。桐城山水秀麗,物產豐富,“桐城小花”茶、桐城水芹菜、大關水碗、桐城豐糕等特產遠近聞名。
訪桐城景區文廟
3 月21 日中午,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來到桐城文廟。桐城文廟始建于元朝(1314 年),明清兩朝多次修整,以南北中軸線對稱布局,前院為門樓、欞星門、泮池和泮橋,以及兩旁廂房;后院為大成門、月臺、大成殿,以及東西兩廡。桐城文廟既是元、明、清、民國時期桐城地方祭祀孔子的禮制性建筑群,又是桐城縣學和儒學提學官的衙署所在,是一處“廟學合一”的文教活動場所。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在桐城文廟門外紅色圍墻上,看到寫有“宮墻萬仞”四個大字,傳說是清朝慈禧太后的御筆。欞星門后是泮池,泮池是官學的標志,是用青磚砌成的半月形水池。橫架在泮池上的磚砌拱橋,稱為“泮橋”,是明朝初年的古跡,民間稱為狀元橋。
桐城文廟的主體建筑是大成殿,殿內有孔子和四配十二哲的塑像,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大成殿左后方是桐城精品文物陳列,右后方通道里是桐城派文物陳列館。
和諧禮讓六尺巷
游覽了桐城文廟后,記者又來到了桐城市老城區的六尺巷。六尺巷長100 米、寬2 米,地面用鵝卵石鋪成。東邊有“禮讓”石牌坊,西邊有“懿德流芳”石牌坊,西邊的休閑小廣場上,還建有詩畫照壁和題詩的假山石;南面有宰相府遺址,北面有吳氏舊宅。
桐城市博物館講解員吳晶在現場為記者講了關于“六尺巷”的故事:清朝康熙年間的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在京城為官,桐城老宅旁有一塊空地,鄰居吳氏擴建宅院,擠占了兩家間的空地。家人修書一封,快馬加鞭送到京城請老爺定奪。張英批復:“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看信以后,主動將院墻向后退讓三尺。鄰居吳氏被“ 宰相肚里能撐船”的度量所感動,也退讓三尺,你讓三尺我讓三尺,就讓出了這條“六尺巷”。幾百年來,六尺巷也成了中國鄰里和諧禮讓的典范。
目前,六尺巷歷史片區正在修繕中,將由張氏宰相府、五畝園、宰相府遺存、吳氏府邸、勺園、疊翠樓以及吳越故居等幾個部分組成。這項工程已于2017 年8 月開工,預計工期為4 年。這里將集中展示六尺巷“和諧”文化與廉儉禮讓,把六尺巷打造成“禮讓”“包容”“和諧”的教育基地,使“六尺巷”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許佳 攝影報道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