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3月22日,“春游江淮請您來”百家媒體旅游推介活動皖南組一行,來到了安徽黃山。黃山,人杰地靈山清水秀之地,不僅有絕美的自然風景,人才輩出也是其一大特色。“徽筆”制作大師楊文,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22日下午,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在黃山老街,如約見到了接受專訪的楊文大師。初見楊文,雖身為非遺大師,但楊文并不善于寒暄,也并不特別在意名號。穿著一身工作服的他,在和記者簡單示意后,直接表示:“是想看徽筆制作過程嗎?那我現在來做吧!”,隨后便轉身開始布置。
一支徽筆100多道工序 純手工出佳品
一支好的徽筆,制作時間需要幾天甚至更久。因為時間有限,而恰逢有材料,楊文大師今天特意選了難得一見的“胎毛筆”制作流程作為展示,
布置好制作臺,準備好材料和工具,楊文大師便少有言語,開始了專心致志的制作。從理毛到去油脂,從齊根到梳毛再到齊毛…每一道工序,楊文都需要操作很久,直到達到符合標準的狀態。楊文說:“一支徽筆的制作過程,需要100多道工序,直到最后成品刻字裝盒,其中的技藝的熟練,是考核一個徽筆工匠是否合格的標準。單就胎毛筆而言,因其紀念價值而很受現代人喜歡,但就算只是胎毛筆,其工序也至少13道,絲毫不得馬虎。”
“現在真正純手工制作徽筆的工匠已經很少了,更多的是用機器制造。可是,即便再好的機器,也不可能不折不扣細致的完成100多道工序,所以很難出精品徽筆。”楊文說道。
制作間隙的交談中,記者得知,對于徽筆而言,越來越多的機器制造取代純手工制作,不僅僅是因為可以取得量上和利益上的最大化,還有一個隱晦的原因,就是對于一名徽筆工匠來說,純手工制作太傷手。
楊文給記者展示了自己的手,粗糙且布滿裂紋。楊文說,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手長年累月觸及一些材料和工具,難免會受傷。“但即便如此,我還是從來不會也不想用機器去制作,在我看來,徽筆就應該是一個工匠用雙手一道工序一道工序的去慢慢完成,純手工才能出佳品”。
一家四代人接力堅守 徽筆技藝需要傳承
爺爺奶奶是徽筆工匠,父親傳承后也做了徽筆工匠,到了楊文這代人,為了糊口也為了承接下這門手藝,楊文從8歲便開始跟隨父親學藝,經歷5年的摸爬滾打,到了13歲,才能獨自做出一支徽筆,而要達到品相好,又是經歷了數年的磨練。
楊文說,69年出生的自己,從小就在老一輩人的熏陶下,開始接受并堅守一名“徽筆工匠”的身份。一眨眼就是幾十年,一直做到現在,從一個稚嫩孩童變成了為人祖父,這其中沒有猶豫,但卻有苦惱。
“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年輕人愿意靜下心來跟著老師傅學習徽筆制作工藝的越來越少。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徽筆這門手藝不能到我這就丟了,但能有一名能夠耐著性子好好學的徒弟實在太難,更多的是受不了苦受不了累沒有耐心而堅持不下去。”楊文表示。
所以,年紀越大,越有這樣的苦惱。做徽筆工匠這行,必須要專心且有耐心。思來想去,兒子成了楊文最佳的選擇。“沒有徒弟學,那就兒子來學,不然怎么辦,這門手藝需要傳承下去。”在兒子反復聽到父親這樣的規勸后,本就有“童子功”的兒子,現在也漸漸轉移了工作重心,慢慢接受楊文所有的技藝。按楊文的話來說,“一家四代人接力傳承,這是責任,也是義務。”
楊文簡介
楊文,男,1969年10月出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徽筆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文房四寶制筆藝術大師,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黃山市政協委員,黃山市文房四寶協會常務副會長,黃山市徽筆工藝研究所所長。
在家傳徽筆制作技藝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經歷以及諸多書畫名家的建議,對傳統的羊毫、狼毫、鼠毫等幾十個毛筆品種進行了改良,并且創新出“桃園三結義”,“畫龍點睛”,“滋齡妙筆”等各個新品種,對徽筆制作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1999年,昆明世博園邀其參展中國民間工藝,參展作品“純尾狼毫蘭竹”在大會上獲金獎,為昆明世博園永久收藏。同年,為慶祝建國五十周年,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中國群眾學會在北京軍博舉行《中國工藝美術創作大展世紀杯》,楊文先生所制“象牙龍鳳對筆”于其中獲佳作獎。2000年受邀參展杭州西湖世博覽會。2011年受邀參加第七屆深圳博覽會。2017年4月,參加了故宮博物院舉辦的徽匠神韻特展,其9件作品在故宮展出。2017年12月赴埃及首都開羅參加中國文房四寶書齋展,進行兩國文化交流。2018年5月赴臺灣進行兩岸文化交流。2018年12月,受邀參加首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獲得優秀展示獎。
近年來,其所制之筆受廣大書畫愛好者青睞。中國書法家協會會長蘇士澍贈“神筆楊文”題詞,中國美協顧問(原中國美術館館長)楊力舟贈“神筆”題詞,中國美院教授王冬齡題“龍飛鳳舞”,中國國家畫院教授杜滋齡題“楊文筆莊”,黃山市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葉森槐題“夢筆生花”。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鐘虹 吳碧琦 韓誠 吳月峰 許佳 攝影報道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