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城市建設缺地、山區脫貧缺錢。這一問題以后將在我省得到更好地解決。記者今天從省自然資源廳獲悉,該部門正式印發《安徽省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有償調劑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將進一步規范我省貧困地區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縣域調劑,助力脫貧攻堅。
背景:節余指標近2年成交逾150億元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是指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一個特定的區域范圍內將拆舊地塊和建新地塊等面積共同組成建新拆舊項目區。項目實施后,復墾村莊土地騰退出的建設用地指標除優先用于項目拆舊區被拆遷農民安置、農村公共設施和非農產業發展等建設外,剩余的騰退建設用地指標一般稱為節余指標。節余指標流轉則是指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開展易地扶貧搬遷的貧困老區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過程中,騰退出來的建設用地指標在優先保障項目實施范圍被拆遷農民安置和生產發展用地后,節余的掛鉤指標流轉到其他市縣的行為。
2016年12月,原安徽省國土資源廳出臺了《安徽省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流轉使用管理暫行辦法》,在省內開展了貧困縣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縣有償調劑工作。從2016年12月30日到2018年12月4日,全省共有10個貧困縣調劑出節余指標29個批次,合計3.63萬畝,成交價款152.7億元,有力地解決了貧困縣建設和發展的資金問題,也為合肥等經濟發展較快地區提供了建設用地的保障。
前景:我省增減掛鉤潛力巨大
此次,我省總結2年來的工作實踐出臺《辦法》,將進一步推進增減掛鉤的高效實施。
省自然資源廳人士介紹,我省農村建設用地1684萬畝,人均385平方米,村莊用地復墾潛力大,不僅能夠有效解決農村發展資金不足問題,還能有效破解建設發展與規劃、計劃和耕地占補平衡方面的矛盾,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規劃管理執行力。若每年實施20萬畝增減掛鉤來計算(2017年國家已安排我省25萬畝),到2035年城鎮建設發展需要通過增減掛鉤復墾舊村莊300萬畝,如按每畝投入15萬元的保守測算,僅通過增減掛鉤就可以為農村帶來4500億元資金支持,年均近300億元資金投入到農村。從村莊復墾潛力資源分布來說,我省皖北和大別山地區(即阜陽、亳州、宿州、滁州、六安、安慶6市),人口占全省50%,村莊用地達1005萬畝,占全省60%,人均村莊用地453平方米,比全省平均水平多68平方米。同時該地區也是我省脫貧攻堅重點區域,共有國家級貧困縣18個,省級貧困縣11個,占全省貧困縣總量的90%。通過在這些地方強力推進農村土地整治,既有利于節地挖潛,也有利于助推脫貧攻堅。
價格:指導價每畝約40萬元
《辦法》中明確,貧困縣符合下列條件的,可以調出節余指標:一是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項目拆舊區實施規劃已經批準;二是已取得拆舊區復墾驗收批復及核查報告;三是節余指標已報省自然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確認,并在自然資源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在線監管系統備案。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建設用地規模“倒掛”地區,即行政區域內現狀建設用地規模多于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控制指標的,不得調劑節余指標。
我省節余指標調劑價格已由2017年最高時的每畝48萬元下降到目前的每畝40萬元,與國家規定復墾為高標準農田的跨省調劑節余指標的價格一致,但高于復墾為一般農用地節余指標30萬元/畝的價格,基本符合我省實際。節余指標調劑是國家一項特殊的扶貧政策,為了防止壓低調劑價格,保障貧困縣充分享受脫貧攻堅政策,《辦法》參照國家規定的跨省調劑價格,對調劑價格作出了指導性規定:節余指標調劑價格,根據建設用地復墾后土地的類型和質量確定。復墾為一般耕地或其他農用地的每畝30萬元左右,復墾為高標準農田的每畝40萬元左右。
監管:調劑資金不能隨意使用
《辦法》明確了節余指標調劑的交易平臺,即省自然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依托安徽合肥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建立省級節余指標調劑平臺,節余指標調劑采取公開掛牌競價或者網上競價的方式進行,設區的市所轄縣區均為貧困縣的,也可以設立市級交易平臺。
《辦法》還規范了調劑資金的使用途徑:調劑資金應當全部用于脫貧攻堅、鞏固成果和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優先和重點保障產生節余指標地方的安置補償、拆舊復墾、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生態修復、耕地保護、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農村發展建設以及購買易地扶貧搬遷服務等。
另據了解,省自然資源廳與省財政廳還將聯合出臺專門的文件,進一步細化調劑資金的監管,確保調劑資金使用的規范性。
趙劍濤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胡霞利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