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數據顯示,我國正在步入老齡化社會,以前主要由子女和家庭承擔的養老現在已經變成一個社會問題。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33 項民生工程中將新增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和養老智慧化建設。圍繞如何實現“老有所養”,讓老人活得有尊嚴,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協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
在合肥南七街道智慧健康養老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為轄區老人測量血壓。(本報資料圖)
省人大代表徐秀蓮:“失獨”家庭養老可享優惠
“現在社會老齡化加劇,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都面臨著養老困境。”省人大代表、池州市貴池區墩上街道許橋村黨總支書記徐秀蓮告訴記者,我省從2005 年開始實施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計劃生育家庭養老問題。但同樣執行計劃生育政策,規定的獎勵標準、實施的范圍卻不同,此項制度一直未能涵蓋城鎮居民。因此,她建議我省相關部門加快推進實施城鄉一體的計劃生育獎勵扶助制度,按照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對城鎮獨生子女父母給予同等公平可及的獎勵扶助。
同時,徐秀蓮注意到,在獨生子女家庭中還有一部分“失獨”家庭,他們不僅要承受心理痛苦,在生活等多方面可能面臨著更大困難。“這些家庭應該享受到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服務的優惠待遇,我省應細化具體政策措施,讓這些群體不僅可以享受到多樣化的養老服務,更能在晚年感受到溫暖。”
此外,徐秀蓮表示,我省城鄉醫保整合正快速推進,為長期護理保險試點推廣奠定了基礎。她建議總結我省長期護理保險試點經驗,并借鑒先進地區做法,建立穩定的籌資機制、規范化的運行機制,盡快在全省推廣。
省政協委員卓龍華:“文化養老”實現自我價值
截至2017 年底,我省60 周歲及以上戶籍人口達1133.06 萬人,占戶籍總人口16.05%。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廣大老年人對文化方面的需求不斷增加。如何使老年人在離退休后融入社會,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省政協委員、馬鞍山市政協副主席卓龍華在“文化養老”方面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近年來,我省不斷推進文化養老事業向前發展,老年人深入參與社會發展,精神生活更加豐富,敬老助老的氛圍日益濃厚。但在卓龍華看來,我省文化養老工作同先進地區相比,還存在不小差距。“老人們對文化的需求越來越高,但當下大眾最關心的往往還是‘物質養老’。少數單位對老年人的關心僅體現在幾個節日慰問上,沒有把握老年人的文化需求。”此外,卓龍華認為,老年大學辦學條件和教育規模也亟需改善和擴大。
“人生的新起點,從60 歲開始。”卓龍華認為,文化養老意在鼓勵離退休老年人動起來、學起來、樂起來,逐步實現老年人滿足自我、社會交往和創造價值需求,達到“愉悅自己、幸福家庭、和諧社會”目的。因此,卓龍華建議加大宣傳力度,鼓勵社會各界支持老年文化事業的發展。
同時,卓龍華表示可以吸收志愿者加入文化養老服務隊伍,充分發揮高校、企事業單位退休專家、教授的作用,充實老年教育師資隊伍。“要建立和完善老年教育網絡學習平臺,開發適合老年人遠程學習的數字化資源,解決有限教育資源與老年人快速增長的學習需求之間的矛盾。”
卓龍華也給出了具體措施,“加強老年大學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辦學條件,同時增加對老年教育的投入,拓寬老年教育經費投入渠道。”卓龍華還提出推進美術館、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等向老年人免費開放,同時推動各類高校、職業院校整合現有辦學資源,面向社會舉辦老年大學,服務更多老年群體。
省政協委員李曉林:城鄉特困老人可集中供養
“我省在設法提高大部分人養老質量的同時,還應該重視解決社會最貧困的小部分人無法養老的問題。”省政協委員李曉林說,現有救助政策是將特困人員中的城市“三無”人員作為低保中的A類對象來實施的分類救助,但城市“三無”人員往往比低保對象更為困難。在養老問題上,目前農村特困人員主要在敬老院集中供養,但城區特困群體養老問題突出。政府目前給一個低保失能老人的所有補助為每月1335 元,半失能老人1185 元。而養老院收養1個全失能老人的價位是2500 元左右,半失能的2000元左右。
李曉林建議推進特困供養機構和供養方式改革。“集中供養能夠基本保障特困老人的生活,農村地區可通過整合現有敬老院和新建區域性特困供養機構,將特困老人集中供養起來,實行委托管理和社會化運營,大幅度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而城區由于社會養老機構眾多,每個區可以選擇一個具備條件的社會養老機構,與之簽訂協議,將符合條件的特困老人集中養老,統一保障。
此外,李曉林建議大幅提高養老護理補貼標準?,F有特困人員照料護理補貼標準太低,應大幅提高到社會養老機構愿意接受的水平。對選擇居家養老的,可發放部分生活費,大部分補助可通過政府購買的方式向社會組織等購買生活照料、住院看護、醫療救治等方面服務,以此滿足特困人員居家養老基本需求。“建議實行財政兜底保障。設立特別預算,對特困人員遇到的特殊看護、危重疾病救治,在現有補貼不足的情況下,實行財政兜底保障。”
【部門回應】
省民政廳:引導智慧養老產業發展
記者從省民政廳獲悉,2018 年,我省在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不少新進展。截至12 月底,全省城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配建面積達到162 萬平米;高齡津貼制度實現全覆蓋,發放對象達到163 萬人,年度累計發放資金5.9 億元;低收入老年人養老服務補貼發放對象近38 萬人,累計發放資金2.6億元。
2018 年,我省結合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推進智慧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推廣智慧養老新興技術研發應用。去年我省開展了第一批智慧養老模式建設試點示范項目遴選,共確定試點示范項目8 個,目前都在順利推進。
目前,全省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實現市轄區全覆蓋,六安、銅陵等地正在規劃建設貫通全市、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信息平臺,為居家老年人提供緊急呼叫、照料護理等轉接服務。此外,省內一些養老機構積極探索對入住老人開展智能化服務,已經取得較好的應用經驗。
與此同時,一些城市在智慧養老產品領域已開展本土化研究,滁州市民政局、中科院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滁州學院合作,成立了大健康與養老產業研究院,探索建設產學研一體的智慧養老“滁州模式”。
2019年,智慧養老依然是“重頭戲”,我省將持續創新,籌備建設全省性養老服務數據資源中心和應用服務平臺。此外,我省還將加大試點示范力度,打造一批智慧養老機構和智慧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示范項目,同時制定適用的財政獎補、金融扶持、試點推廣等政策,引導智慧養老產業發展。
【延伸閱讀】
省人大代表朱紅英:
老人乘公交“免費線”可提前至65 歲
“社會老齡化加速,針對老齡群體的社會保障正在逐漸完善。例如老年人免費乘坐公交的年齡上還可以再提前一些。”省人大代表朱紅英是合肥市蜀山區家家景園社區黨委書記,對有關老年人的社會熱點問題十分關注。
據介紹,目前安徽實行的是70 周歲以上老年人免費乘坐公共交通,這已不能適應社會需求。“70 歲以上高齡老人因身體健康原因一部分已無法獨自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無法享受政府的優待政策。”朱紅英說,老年人為社會發展貢獻多年,應該為他們多創造一些優越的條件,讓他們的晚年生活更有幸福感和獲得感。朱紅英調查發現,我省老年群體免費乘坐公交的政策已遠遠落后全國其他城市。重慶、長春、煙臺、青島等地已經將老年人免費乘坐公交的年齡起點從70 歲降至65 歲;山東部分城市還對60 歲以上不同年齡段的老年人給予不同的乘車優惠。
“據安徽省老年事業發展狀況報告(2017)顯示,65 周歲以上為774.31 萬人,其中65~69 周歲的老人為293.89 萬人。也就意味著293.89 萬人無法享受免費乘坐公共交通優惠。”朱紅英建議,盡快修改《安徽省城市公共交通條例》和《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辦法》,將我省老人免費乘坐公共交通的年齡起點下調至65 周歲,以滿足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需求。
崔雪美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張曉嶸 劉旸 吳碧琦 姚一鳴 韓誠/文 王從啟/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