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月14日,我省第151例造血干細胞捐獻在省立醫院造血干細胞采集室完成。這是我省首例特加急捐獻,捐獻者是黃山市黃山區在外地就讀的大學生葛宏港。受捐者是外省一名患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12歲女孩,因病情危急,亟待接受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葛宏港的這份特急“生命速遞”,是目前安徽造血干細胞捐獻史上時間最短的,從接到通知到成功捐獻僅有20余天。
捐獻造血干細胞被譽為捐獻“生命的種子”,是挽救血液病患者最根本的救治方法,非血緣關系的捐獻者和患者之間配型成功幾率在幾百、幾萬甚至十萬分之一,從采集捐獻樣本到配型成功后捐獻一般需要較漫長的過程,即使偶爾遇到十分罕見的加急特例捐獻,一切順利,做好所有準備工作到實現捐獻最快也得一兩個月。
就讀安徽理工大學的21歲學生葛宏港,是黃山區太平湖鎮南安村人,在2017年的一次校園獻血活動中,聽到紅十字志愿者介紹造血干細胞捐獻可以挽救血液病患者生命,便在獻血的同時留取了血樣,加入中華骨髓庫作為捐獻志愿者。
不久前,正迎接期終考試的葛宏港接到一個意外電話,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告訴他,他的造血干細胞捐獻血樣和一位白血病患者初次配型相合,是否愿意做下面進一步配型等工作,工作人員還特地叮囑他要跟家長商量后再做決定。
原來,2018年12月17日,中華骨髓庫安徽分庫給淮南市紅十字會發來一份十萬火急的特加急捐獻通知,患者是外省一名年僅12歲患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女孩,病情非常危急,需要捐獻志愿者特加急捐獻!為了爭取時間,捐獻志愿者的高分辨配型采樣、體檢、捐獻時間確定的緊急通知一并下達,這是超出常規的安排。中華骨髓庫根據患兒病情預先排出了計劃捐獻采集日期,骨髓庫和患兒及其家長、救治醫生都在翹首期盼捐獻者的回音,這是唯一的希望,別無選擇。
事情來的突然,小葛愣了下,當即就回復說:我愿意,我和家人說一下,相信家人也會支持我的!次日一早,他便趕到定點醫院進行體檢,隨后馬不停蹄地趕到血站采集高分辨配型血樣,不到24小時三個步驟的工作全部干凈利落地做完。葛宏港的父親是個樸實的農民,雖然并不了解造血干細胞捐獻,但他知道自己兒子做的事情肯定是好事,也一如既往地支持兒子。
12月22日,體檢報告出來,可能是心情緊張,心電圖有點問題。工作人員安慰他不要急,休息兩天再去復查。12月24日小葛到醫院復查,結果合格。因為患者要做好捐獻前的一切穩妥治療和準備,即使高分辨配型都順利,小葛的捐獻時間最快也得2019年1月14日。
2019年元旦放假,小葛來到了淮南市紅十字會報名做志愿者,參與其他志愿服務活動。新年過后,他的高分辨配型結果也出來了,和患兒配型合格。大家懸著的心都放下了。
1月14日,最冷的三九天,在安徽省立醫院造血干細胞采集室,卻充滿暖意和濃濃的關愛,帶著葛宏港充滿活力與激情的生命種子裝進了保溫箱,飛駛而去,去搶救千里之外的幼小生命。
據了解,近年來,黃山區也一直積極宣傳造血干細胞知識,動員獻血者參加造干采樣,讓更多的人加入到造干捐獻志愿者的隊伍中來。截至2018年11月底,黃山區造血干細胞采樣入庫累計42人。
吳瑤 宋文芳 譚俊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吳永泉
請輸入驗證碼